陈界仁

中国台湾

      陈界仁(1960)生于台湾桃园,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台湾台北。


      1983─1986年陈界仁曾以游击式的行为艺术和策划体制外的地下展览,干扰当时的戒严体制。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陈界仁停止创作沉寂了八年,这段期间他在摆地摊的弟弟支助生活下。开始经由重新审视 自身和其生活环境等空间;省思台湾在历经殖民统治、冷战/戒严时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链的加工基地和逐渐进入消费化社会的演变关系,以及解严后被纳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背后根源和台湾处于国际政治的「例外状态」下,人的处境与其精神的变异过程。

      陈界仁的代表作品包括:《凌迟考:一张历史照片的回音》(2002)、《加工厂》(2003)、《八德》(2005)、《路径图》(2006)、《军法局》(2007-08)、《帝国边界I》(2008-09)。反思美国对台湾社会进行长期宰制的历史,以及将台湾塑造成「无档案化的社会」和集体精神「空白化」 的现象;影片同时再次提出「人民记忆」 与「人民书写」 的重要性。


      其作品曾个展于:台北市立美术馆、洛杉矶REDCAT艺术中心、马德里苏菲雅皇后国家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巴黎网球场国家画廊等机构。参加过的联展包括:威尼斯双年展、里昂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雪梨双年展、伊斯坦堡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布里斯本亚太三年展等当代艺术展览,以及西班牙、里斯本、阿尔等摄影节与伦敦、温哥华、爱丁堡、鹿特丹等电影节。曾获2009年台湾国家文艺奖─视觉艺术类、2000年韩国光州双年展特别奖。


      陈界仁的“加工厂”是展览“我织我在”必须经过的重要站点,也是现实深处之一。回到编织、织作、织造的基本工作模式,并非一个乌托邦式的想象投射,而是此时此刻的当前环境。


      因为冷战/戒严体制的确立,以及台湾农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关系,台湾在1960年代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生产链的主要加工基地。一直以来,纺织业都是台湾创汇的重要产业。早年排第 1 位,以劳力密集的成衣为主,1996 年左右,台湾陆续发生多起纺织、制衣厂恶性倒闭,导致员工退休金与资遣费问题都求助无门,位于桃园的联福纺织、福昌纺织等数家关厂失业劳工陆续进行了包括一系列的抗争活动。


      1990年代,随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台湾的密集劳力业开始外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区域,同时在资方大量裁员和恶性关厂下,无数劳工进入长期失业的困境。


     《加工厂》的影片中,陈界仁邀请在资方未付退休金和资遣费下恶性关厂而失业的联福製衣厂女工,重回已经荒废七年,但还是属于资方资产的工厂内“工作”;因为当时台湾世界工厂的影片除了专注凝视女工重回现地“工作”时的神情与细节,并藉由与官方早期宣传加工产业繁荣景况的黑白纪录片的相互对照,省思产业外移后,失业劳工的现实景况。


      影片同时细緻地审视这栋等待拍卖的成衣工厂裡,还保留著7年前的残馀物,如停留在七年前的日曆、报纸、打卡钟、工作桌椅、缝纫机、电风扇等,以及7年下来所累积的灰尘,停滞的污浊空气,和当年劳工抗争时,所遗留下的扩音器、喇叭、抗议布条等,通过凝视这些包含”停滞”与”流动”地”双重时间”的废弃物,影片间接地折射出世界各地无数劳工相似的生命经验,一个关于”移动”与”无法移动”的冷酷故事──资方为了寻找更廉价的劳力而不断将工厂移往它处,失业的劳工则在被产业遗弃后,只能在原地徘徊,无法移动的处境。

 

《加工厂》

242-15cm

2003

coutesy to the Artist

《加工厂》

242-15cm

2003

coutesy to the Artist

《加工厂》

242-15cm

2003

coutesy to the Artist

《加工厂》

242-15cm

2003

coutesy to the Artist

《加工厂》

242-15cm

2003

coutesy to the Artist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