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荣

中国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独特一支。它的传承不仅仅发生在作坊里,更普遍的是发生在家庭中,这保持了刺绣者幽闲贞静的创作状态,但也限制了刺绣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一门女红技巧,刺绣长期以来得不到艺术殿堂的认可,也得不到理论研究界的重视,为文化史界忽略。其实中国传统刺绣在漫漫发展历程中,除了实用性、装饰性、民俗性及技巧成分,也包涵着相当程度的书画艺术性,从宋代绣画到晚明顾绣,文献记录中不乏“针神”之赞誉,相当一部分保存至今的古代绣画精品呈现了刺绣技法与绘画功力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绣”与“绘”之溯源比较显示刺绣与绘画自古关系密切,二者的地位曾经并驾齐驱,刺绣的工具——“针”的名称发展探源亦暗示其文化内涵。

      绣画,指有文人趣味的如画之绣,以刺绣的独特技法达到如画、胜画的境界,可看做以丝代笔的“画”。它强调的是一种画境、画意。

      绣画成熟于宋,早在北宋的宫廷就设有绣画科,宋徽宗召集绣工三百人,出产高质量的绣画作品。绣画真正达到巅峰是在晚明,其最重要的代表是上海松江的名门望族顾氏家族绣,简称顾绣。同时代姜绍书的画史著作《无声诗史》将顾绣绣者编入,意味着绣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得到认可,顾绣绣者的女性艺术家身份亦被男权社会认可。到了清代,绣画在江南一带仅存在于苏绣的观赏品中,但艺术性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沦为商品绣。

     绣画的最重要现象就是顾绣。顾绣之所以能在刺绣史中独树一帜,并且被写进绘画史,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与文人画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顾绣绣者都是具有良好的诗文书画修养的闺秀,她们以文人画为绣稿,多能够自绘自绣,提高了绣画创作的自由度,这群诗、文、书、画、绣皆通的女性共同体,实现了顾绣制作过程的画、绣一体。更重要的一点是,晚明当时的名人大家积极参与顾绣的创作和欣赏。董其昌、陈子龙等名士都为顾绣女眷韩希孟的绣作题诗跋文。

      顾绣的这些特点,及其绣绘结合、绣艺精妙、色质佳绝的三大绣艺特征,令它声名远播,影响一直到民国初期。至少到1936年,顾绣仍在江南代替刺绣之通名。顾绣早期的代表人物是顾姬缪氏、韩希孟,后期有张来妻顾氏和顾兰玉。

      绣佛作为刺绣的一大主题,古已有之。旧时,女子绣佛像诵经、念佛、修行一样,是一种虔诚的宗教活动,具有“织福”的特殊意义,一针即一福,绣成的作品就是积下的功德和供养的对象,可以为需要佑护的对象带来福祉。早期顾绣的主题亦是绣佛。

      绣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诗画女性主体及其作品的呈现上,更在于一本专著对绣画内涵的文化梳理,这本理论著作就是1827年出版的云间丁氏《绣谱》。它是现今传世的中国刺绣史上的第一部专书,也是唯一一部针对绣画的理论专著,著者松江丁佩。它以一位能诗擅画的闺秀口吻对绣画作理论性总结,未涉及任何一种单独的针法及分类,跳脱了技术的束缚,突破性地将刺绣与诗文书画等艺术门类相较分析,并效仿画品创造性地对刺绣进行品第格调的划分,提出“刺绣五品”。《绣谱》全书分六个章节,从择地(环境心性)、选样(题材画稿)、取材(材料工具)、辨色(选配用色)、程工(技法要求)、论品(优劣品第)六方面建构了绣画的词语世界。

      清末民初,虽然顾绣的形象已被商品化的大潮弄得面目全非,但与此同时,亦有一支新兴的刺绣力量在崛起,继承并发展了江南的绣画传统,一批承前启后的刺绣高手们在时代的转折点陆续出现。首先是沈寿及其创造的“仿真绣”,接着是江南一带出现的女子学校,培养了乱针绣的创始人杨守玉、沈寿弟子宋金苓、金静芬等新一代的绣画大师。她们借鉴吸收了西方的美术观念、理论和技法,大胆创新,与追求宋元古意、气韵生动的传统绣画格调已大不相同。

      号称今日“刺绣艺术之乡”的镇湖,晚明时便属于江南经济最发达的苏州府,当地各个村落几乎每家每户的妇女都从事刺绣生产,做刺绣活贴补家用。今天,镇湖也出现了一批传承了顾绣代表的绣画传统的新一代绣娘,她们不仅具有绘画基础,也颇具胆魄和创新意识。本专题中,笔者聚焦于有二十年历史的“梁雪芳刺绣工作室”,它是镇湖地区唯一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办学的绣庄,主持人梁雪芳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过访问学者,学习纤维艺术,并多次出国参展。她的母亲马惠荣,一位已经与针黹为伴六十余年的老人,每天从早到晚在工作室刺绣,已经成为镇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她们母女两代人的绣作,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从这些绣画作品中,我们依稀能看到顾绣的影子,但愿绣画艺术,能在她们身上重现活力。

      本专题将通过三部分来展现“绣画”这门曾经与绘画并驾齐驱的高雅艺术之前世今生。第一部分为图说绣画,以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的代表——“苏绣”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绣与绘、针与箴的史学溯源,及历代女性绣绘兼备者的比较搜集,聚焦于顾绣和丁氏《绣谱》,图文并茂展示绣画的“艺”之内涵。第二部分为母女绣品,展示马惠荣、梁雪芳二人的绣画作品。第三部分为绣房之工,主要展示来自镇湖的刺绣工具、材料以及绣片,这些看似最普通日常的绣房断片,却最为鲜活生动地述说了绣画创作背后的闺阁之乐,以及女子诗性的赏玩趣味。

 

绣画掇英

许嘉

 

《唐寅山水画》

马惠荣

刺绣

48cm x 33cm

2013

《观音菩萨》

马惠荣

刺绣

75cm*57cm

201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