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铭之物

无铭之物

      应歆珣 & 刘佳婧

      1925年,柳宗悦创造“民艺”一词,作为“民众工艺”的省略形式,并将其直译为“folk art”,后又觉“art”一词不妥,转而又自造新词——“folk-craft”。可见,民艺之“艺”与艺术之“艺”不尽相同,而柳氏所倡导的民艺运动就是以发现与“在铭物”相对的“无铭物”的价值为前提,尝试颠覆膜拜“天才”胜于“工匠”的世俗价值观。


       “无铭之物”即是未刻作者名字的手工用品 。它是对平常状态的回归,意味着放弃身份,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它不是任何人的作品,却可能出自任何人之手。这是一个开放的立场,没有既定的角度,不带崇拜或鄙夷,仅直观观物、直觉接物,让制作者、观看者和物都回归自由。在人类的所有艺术活动中,有自我意识的署名也是相当晚近的事情。而无铭之物中却也不乏极富想象力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平常之美。此次展示的千层底、织带和蓝染布,即是这众多无铭之物中的一粟。这些生活之物,源自制作者与使用者日常中的游尘土梗,不存在软弱和虚伪,安之若素,即有平常之美。当然,这“平常之美”背后包含着安定的生活环境、稳定的财富收入、和谐的族群关系、健康的心理状态等一系列关于日常生活的美好与温情。


贵州黔东南反排村蓝染布
      反排村里的妇女们,每天除了种地做饭外,染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家务。用自己种植的蓝草(板蓝根),浸泡于染缸内,三天后便能溢出蓝绿的颜色,捞出蓝草渣,蓝绿水在缸里继续生长成蓝靛,加入石灰粉和木炭水,一整缸的蓝靛染料便可以为一家人染布做衣裳了。3、40公分宽,约10米长的棉织布,经过十几次反复浸染,漂洗,晾晒后,能染出浑厚的靛蓝泛紫红色泽的布料。最后将牛皮煮溶,均匀的渗透于染好色的布里,洗去多余的牛皮脂浆,晾干,用木锤敲打布面使其平整坚韧而有光泽。
一条条柔软稀薄的棉布完全换了一种质地,变得深邃坚韧。智慧的反排村人如此巧妙的运用大自然的馈赠,将植物与动物融合成神秘的靛蓝紫红亮黑,反排村妇女们又将这种黑融合成爱赠于她所爱的人,包含着美好的期许。


浙江景宁畲族彩带
      畲族彩带是畲族传统服饰上的重要配件。作为腰带、背带,作为畲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亲礼物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在日常中承担着积极的实用功能。甚至,在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双会织彩带的巧手,还能帮整个家庭维持生计。
      景宁的彩带多以丝线编织为主,也有用棉纱或苎麻的。原本编织彩带并没有特制的织带机,随时随地,女人们得闲了,只需把丝线的一端固定,拴在凳脚、桌档、屋柱甚至树枝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腰间,便可坐在凳上开始编织,非常灵活。
      过去,畲族姑娘长到六、七岁时,母亲就会教授她织彩带。口耳相传,纹样也会由母亲讲授给女儿,这些纹样中包含了大量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也正是因为这种亲密的传承方式,将延续千年的“意符文字”融进了她们的基因。


陕西宝鸡凤翔绣花鞋底
      关中一带的风俗,女儿在未出嫁前,要亲手给男方家中的重要成员做鞋,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需要将自已做的鞋子分给大家,得鞋者当场试穿,并加以评论。做鞋,除显示姑娘的女红手艺外,还在于表明自已过门后能够尊老爱幼,与全家和睦相处。
      在将“女人手”作为三绝之一的凤翔,女人们更是将鞋底纳出了百般变化。手工纳鞋底费工耗时,每双鞋底至少要缝合25层以上的布料,打夹子、描样子、捻绳儿……每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在凤翔,农闲的时候,这里的妇女依然动手纳鞋底,给自己的丈夫、孩子,即使追求时尚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愿意穿这有些“土气”的鞋子,做鞋子的人依然坚持认为,日子过得再艰难,也要有个“鞋脚”。脚踏实地日子才能更好,所以踩进黄土里的应该跟面朝天空的一样精彩。


素人口述史
      半年来,我们辗转走访了黔东南的苗族村寨、西双版纳的傣锦非遗传承人、哈尼族的挑花大师、景宁畲族服饰的收藏家和凤翔纳鞋底的农妇。发现那些被广泛熟知的民间手工艺,越来越被积极的引导上工艺美术的道路,市场正确性与纹样规范化的代价却是关于日常生活的机智和温情消失了。这才有了我们的展览的初衷,我们将部分田野访谈摘录于此,供大家分享与反思,或者,更应该关心的并不是已获粲花之论的“锦衣华服”,而是那些依然流转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无铭之物”。

陕西凤翔上庄村村民口述:
宝鸡彪角镇刺绣合作社负责人王金平口述:

西双版纳勐海县哈尼挑花传承人李金梅口述:
西双版纳嘎洒镇曼娈典村傣锦传承人玉儿甩口述史:

贵州黔东南反那村蓝染布染料

浙江景宁畲族彩带

浙江景宁畲族彩带

陕西宝鸡凤翔绣花鞋底

浙江景宁畲族彩带

陕西宝鸡凤翔绣花鞋底

调研过程图片

贵州黔东南反排村蓝染布染料

陕西宝鸡凤翔绣花鞋

浙江景宁畲族彩带

贵州黔东南反那村蓝染布染料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