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上的牡丹(专项单元)

发起及文献梳理:张宇凌,刘潇
参与艺术家:茹小凡,谭彬,曾晓嵛

      该项目拟通过牡丹的植物性生命、文学生命和社会生活的生命,尤其是在织物上的体现,探索牡丹在中国民生中的物质记忆和心理记忆 。


      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从牡丹被发掘,被记录的时代,承载其图案的载体,从权力阶层、以及民族符号,再到社会生活中的运用,都可以成为探讨一个符号在各个时代生活的象征义。


      牡,意为雄性的鸟或兽,亦指植物的雄株。丹则为红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实际上,“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牡丹形象最早出现在画作中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诗词与书画中的牡丹,因其外形特点和精神气质,被描绘成为富丽饱满、艳丽夺目的景致。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各种牡丹也多用于宫廷工艺品和丝织锦缎的装饰物上。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等等。牡丹纹样在中国锦缎上的应用,最辉煌的时期当属明清,穿在皇家贵族的衣饰之中。而在愈加接近现代生活的时期,牡丹成为中国生产的一个代表符号。而在更加密切的日常生活中,牡丹图案成为国民图案,织就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织物上,包裹着不同时代的中国生活。

《牡丹考之草木本心》

谭彬

X光、菲林片、半透丝绸,尺寸可变

2016 

 

《缱绻长梦织牡丹》

曾晓嵛

织物 

尺寸可变 

2016

《牡丹考之草木本心》

谭彬

X光、菲林片、半透丝绸

尺寸可变

2016 

《缱绻长梦织牡丹》

曾晓嵛

织物 

尺寸可变 

2016

《花丛》

茹小凡

机织地毯

200cm x300 cm

201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