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兹米尔兹·西根

波兰

      1953年,出生于波兰洛兹;1974-1980年, 就读于洛兹国家艺术学校/PWSSP(现在的斯特泽民斯基艺术学院,洛兹/ASP)的工业设计专业;1980年,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并且开始以艺术织物为主的个人创作;1991年,创办了杂志《文本与织物—纤维艺术》,同时兼任出版人和总编辑;1992年,成为《东欧纤维与织物》编委组的一员;1994年,被任命为甘斯克艺术学院织物艺术专业主任;1997年,回到洛兹技术大学工作,现工作于材料科技和织物设计委员会,及织物与建筑机构。2002年,获得教授职位。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参加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波兰艺术家们挖掘出了隐藏在织毯艺术中的新潜力,之后该艺术领域爆发出了极大的勇气以及跨越国界的创新思路,越来越多的大胆创新的实验作品极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洛桑双年展的作品就像隐形眼镜的面世一样,不仅宣告着胜利与成功,同时意味着潜在的威胁,伴随着艺术表达新形式发生剧烈变化。一方面,二维变成三维,越来越多的表达工具出现,提高了媒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也把织毯的原料特点和特征抹去了,导致媒介失去自身的身份。在瑞士举办的这些展览表明,追求试验创新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手工艺的本质,模糊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决定了编织工艺的特定形式。因此,关于织毯的创新潜力是否已枯竭的争论产生了。

      历史背景允许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沃兹米尔兹·西根的全部作品,将其视作解毒剂和醒神的刺激,恢复织毯的身份。这是对艺术领域面临的艰难挑战所作的回应。在纤维艺术探索一度陷入瓶颈期之时,西根试图回应他1988年的作品《我现在究竟身处何方?》所提出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可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它也是关于当代艺术中媒介所处的地位及其状况。尽管西方二十一世纪的一些主要艺术家(卡拉·沃克、格雷森·佩里、翠西·艾敏)通过授权纺织车间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再次将传统手工艺技巧融入当代艺术,但是沃兹米尔兹·西根还是在寻找和开发新的解决办法。西根借鉴丰富的资源,在纺织结构构成的根本价值与结构基础之上,不断地塑造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使用纬纱和经纱,以及结构的基本元素,重新评价这些材料的意义。他从织品结构中抽取出一种纺织结构的轮廓,将这种一直以来都鲜为人知的经纱带入公众视野中,赋予它一种不明显的形式。

      艺术家让这种支撑着由纬纱制成织物表面的结构呈现出了变化的形状。经纱脱离其原本的平面结构,重新焕发出活力,为艺术家的创作开启了新的可能性。集成纬纱不仅可以作为结构发挥作用,确定作品的形式,而且通过“肋”的可视图像指示外层的特征,即“皮肤”的外层。卓越的艺术作品根据逻辑和系统建设创作而成,表达极具诗意。该结构的逻辑融合了纤维的柔软性与经纱成分上领先的流动性,这在西根的作品中弯成平缓的曲线,有时呈放射状扩散,并在(作品的)下一个周期中成为其中心,以同心圆形成扩散。这种方式已被艺术家用于使烟花形成宇宙能量放射的动态画面。这一效果是由在“万物之始”的关键点,对负空间的引入所构成的。

      透孔编织不仅决定艺术品的构成,同时也是向另一维度的一种转化,在字面意义上和隐喻层面上均是如此。这种编织能够激发想象力,开放多种诠释,引导思绪走向广袤的宇宙、生命的本源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编孔结构从中心发散开来,大范围编织的使用,以及最后完美的平面艺术方案形成具有醉人心魄的艺术作品。

      这类宇宙性阐释已出现在沃兹米尔兹·西根的艺术作品中,尽管总是超越字面意义,而更接近神秘主义。

      光作为作品构成中平等的一部分引入作品的方式是将光缆纳入编织的范围,作为附加工具。新技术手段的使用把织物的经线置于前沿,使其成为作品的主角,赋予挂毯的形式一种更为现代的特征,带来革新的气息。这要求艺术家探索新材料的特征。西根没有忘记传统纺织/织物,从他成长的环境和一无所有中建立的语言中汲取资源。他把光纤置于编织,经纱和纬纱的原则之下,继续探索形式的旅程。

      对艺术家来说,大自然构成了取之不竭的源泉,不仅给予灵感,而且提供了生命所必需的基本要素——生物的和精神的。近来的一系列形式有明显的生物来源。经纱的精美线条向上,从主轴扩展开;创造微妙的图画,超越了以松散的纤维形式出现的作品主体。它们赋予作品非同寻常的脆弱性与轻盈感。作品的垂直轮廓带有图腾外形的内涵,让人想到古代文明、人际关系与神秘联系。精神元素完美地表现了结构中所使用的光。光纤就像血流,把新鲜的精神吸入具体的形式。利用这些艺术性手段,物体获得了双重性质。白天,物质外壳刺激触觉,而暮光则暴露其非物质性。

      沃兹米尔兹·西根的所有作品是当代纤维艺术中极具原创性的现象。他的作品拒绝把织毯或纺织艺术视为对绘画或雕塑的单纯模仿。同时,西根还有意限制作品颜色的种类和表现效果,同时抵制纯粹的绘画和雕塑手法,他的作品突出强调了构成纺织艺术核心的价值内容。技术限制变成了艺术家的盟友;而纤维的感官性构成了作品的感官性。编织结构的触觉感知、柔软度、延展性以及粗糙感同时使它忠实呈现编织的特点。黑、白、灰的色阶让作品更易编织、设计也更接近完美,最终可促使观众与作品进行诗意交流。独特的知识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使西根得以继续进行实验,寻找新的形式方案,而在原型方面,它同时把当代技术成果应用于表达精神性与暂时性的事物。

 

文/马塔·考瓦勒沃斯卡

 

《二合一》

 编织

220cm x 120cm 

2010

壁毯

羊毛、剑麻

300cm x 300cm

1999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