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纤三特别项目“日常植造”+仓美术馆公教活动
发布日期:2022/10/13 阅读数:

过去的一个多月中,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携手仓美术馆共同发起3场在地创作活动。共同织艺,携手向前,现在跟随艺术的线索,让我们一起回顾公教活动中的创造与治愈!

 

 

 

 

 

第四届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公教活动

x

 仓美术馆

 

 

“日常植造UN&ON”项目将作为“缓存在”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团队项目,在10月份展览正式开展前,率先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驻地艺术活动。仓美术馆与“日常植造UN&ON”合作发起系列艺术公教活动,在艺术中治愈向前。

 

 

 

日常植造UN&ON项目以UN&ON作为原点展开,就如其意所示,我们试图探讨介于“UN-”作为前缀词时表示的“非”、“否”与“ON”代表的“是”、“开”之间的非物质性存在。当未完待续UN&ON作为叙述的尾巴时,“ON”意味着“UN-”正在发生,且持续地碰撞出规则之下的相遇。

 

当未完待续UN&ON作为未知的开端时,“ON”意味着开创场域之上,理论之前的存在。“UN-”与“ON”的结合寓意着无限的可能性,创造先于理论的混沌状态,让人们用内省的身体去拾获感知的最初经验。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感知往往在思考之前就已产生了,某种程度上也是经验的产物,以视觉为主导的认知方式正在致使人们的经验慢慢忽视其他感官所带来的感知能力。但感知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开端,是潜意识中混沌的形态,而触觉是人类最原始的感知方式之一,在婴孩时期还未能用言语表达五感时便已出现。

 

织觉丛小组创建于2021年,由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的教师、艺术家应歆珣主持组建研究生团队罗诗琳、毛宇、姚皖情、王舒艺、黄蓉五位艺术家为重要成员的艺术策划小组,以联合其他艺术家及跨界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学者进行合作的方式进行一系列艺术活动。知觉丛小组以纤维及感知作为思想发展的源头,探索纤维与身体的关系去拾获感知的最初经验,结合偶发行为及表演,发掘 “纤维”所提供的感知来引发事件,以一种交织与混沌并存的”纤维式”思维与工作方式,试图以开放的、实验的状态共同策划与创作一系列互动艺术项目。

 

此次“UN&ON”项目参与的艺术家团队还包含陈炳盛、陈婉月、龚子晴、韩逸宁、黄蓉、刘天桐、罗诗琳、李雯、毛宇、唐晨凯、王浩宇、王婧璇、王舒艺、吴逢禧、吴毅泉、谢绍凤、杨雨萌、姚皖情、马思琦、张斌、张心力、朱晨希等多位艺术家。此项目还邀请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艺术学院马川、向逸、李丹琳、陈玥、黄颖的设计团队共同参与。同时,特别邀请了陶心琪、徐心怡、肖丹、龚啸、徐心怡、吴文芳和丹艺Daniel Rojasant、刘晓玲等表演艺术家及表演团队、与“织觉丛”一起发掘纤维艺术的另一种叙事。

上下滑动了解更多“日常植造 UN&ON”

 

 

 

 

 

 

 

 10月6日 

“日常植造 UN&ON”互动项目

《用珍珠测量 / Measure byPearl》

表演阶段性半公开实验工作坊 

 

 艺术家:陶心琪 

 参演:小黑、刘佳豪、包雨晨、张煦昱、沈驰 

 

△  艺术家陶心琪在“向前展”现场进行实验表演

 

 

本次活动是艺术家陶心琪为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特别项目“日常植造”创作的特邀表演项目的一部分,在仓美术馆进行表演创作过程中的半公开实验性表演环节,以文本语言行为及表演结合的形式与观展观众交互,从而推动表演环节的进行。

 

△ 《亚人7: 珍珠人,很岛》在浙江美术馆展厅彩排

 

 

△ 《用珍珠测量》在仓美术馆1号馆空间发生

 

 

 

 

《用珍珠测量》与仓美术馆正在进行的展览“向前展-致敬不间断的输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反应。1号空间内所展出的当代绘画、雕塑、装置等作品,以其或冰冷、或暧昧的材质呈现出艺术创作中持续向上的创作动力、蓬勃汹涌的艺术能量,和艺术家永不停歇的思考与表达。

 

艺术家陶心琪所呈现的表演阶段性半公开实验工作坊,也是一次对理念与想象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展览、与仓美术馆公共空间展开深度互动。

 

 

 

 

△  艺术家陶心琪在“向前展”现场进行实验表演

 

 

本场在仓美术馆上演的《用珍珠测量》是艺术家陶心琪的一次测试,观众的参与将给予艺术家作品反馈,从而促成其后续在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中即将呈现的、更完整的效果。

 

 

 

“在仓美术馆进行的现场排练加入了更多即兴和临场的成分,这也是之所以这个项目属于公教活动而非表演现场,但美术馆的氛围与空间、观众认真观看的状态,为演员的表演姿态提供了非常棒的附加条件,有利于激发他们在内部排练中无法展现的一面。”

 

——陶心琪自述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用珍珠测量》现场

 

 

 

 陶心琪 | TAO Xinqi 

 

陶心琪(b.1990)目前生活、工作于杭州、上海,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本科取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学学士。以表演为主要创作媒介,延伸装置、图像、文本及合作型跨媒介作品。以街舞舞者为创作身份原点,探索当代表演艺术(Performance)的可能性。表演作品及策展项目在曾芝加哥、北京、上海、杭州多个城市画廊及美术馆展出,如芝加哥文化艺术中心、芝加哥C33画廊、昊美术馆(上海)、上海春美术馆、沪申画廊、明当代美术馆、杭州西戏、杭州大屋顶美术馆、北京Chao回声剧场等。

 

 

 

 

 9月27日 

 

 “日常植造 UN&ON”互动项目 

 声音工作坊 

 

 艺术家:朱晨希 

 

 

△  工作坊所使用的织物及其他材料

 

 

尘封在角落的物品,身上携带着遗落在大脑边缘的记忆,翻找出来,或许已经褪色。没关系,带着它也带着某个故事上路。在这被织物包裹的空间,用柔软的材料保护它,或者用尖锐的工具破坏并重组它。

 

 

第一阶段:物品变声

 

进行创作前,将观众带来的物品与发声喇叭相连接,便于活动的最后能够与装置连接进行展示。在选择物品展示面的同时,可将声筒隐藏在物品后侧或内部,以便物品上墙展示时,能够展现参与者想要的一面。

 

 

△  参与者在工作坊现场改造尘封的旧物

 

 

第二阶段:纤维改造

 

选择好材料后,开始色彩搭配。依靠直觉为记忆赋予冷暖色调。整个创作过程是利用纤维技法对物件进行改造,旧衣布料、毛线、特殊材料等等均可成为改造材料。

 

 

△ 纤维,成为另一种“重生”方式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

 

改造完成,将作品与声音装置连接进行实验。参与者可将话筒在物件的内外部进行摩擦,按压,旋转等动作,当话筒拂过物件本身的材质与经过参与者改造的材质,不同的结构将会赋予这个物件专属于自己的音色。

 

 

△  展览现场,艺术家调试旧物新“声”

 

 

△  参与旧物改造产生的作品

 

 

 朱晨希|ZHU Chenxi 

 

2000年生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年取得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学士学位。现生活于杭州,关注于纺织品与记忆之间的相互联系。

 

 

 

 

 9月24日 

 

 “日常植造 UN&ON”互动项目 

《“解”/“release”》编织疗愈工作坊 

 

 艺术家:王婧璇 

 

 

“所有的大人最初都是小孩子,

只是多数的人都忘了。”

 

——《小王子》

安东尼 · 德 · 圣-埃克苏佩里

 

 

带有香甜气味并且Q弹柔软的五彩糖绳,是孩童眼里对于世界满是纯洁天真无忧无虑的象征。然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却如此提到“童年”:

 

“幸运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近年来,对于各种社会事件关注热度的提升,引发出许多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思考。孩子,不只是小朋友,也是曾经年幼的我们。

 

通过仓美术馆与“日常植造 UN&ON”项目共同组织的编织疗愈工作坊,每一位参与者在编织糖绳中慢慢治愈生活中深深浅浅的伤痕。

 

△  参与者们在工作坊现场编织香甜的糖绳

 

 

第一次互动 人与糖绳的编织:

 

通过发放糖绳给不限年龄、曾经受过“伤害”的参与者,让大家以轻松娱乐的方式通过打结、缠绕、连接等形式进行编织,将自己的“伤痛”化于形,与糖绳进行一次互动。

 

 

 

△  编织进行中

 

 

第二次互动 人与人的编织:

 

将收集到的编织者完成的糖绳,进行大融合——通过编织者与编织者心理上的沟通交流合作,再次进行心理上的互动,编织者将自己的“伤痛”与他人分享治愈,从而制作而成赋予其情感的柔软地毯。观者可入内感受这特殊的地毯,但踩踏过程中无形造成一种对于“孩子”内心处的多重“伤害”。

 

 

△ 参与者们共同编织,彼此治愈

 

 

以糖绳疗愈:

 

拿到五彩糖的参与者可以选择吃掉来获得身体的愉悦、满足感,也可以选择把玩、编织获得治愈感。目的是在于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或在编织中产生的共鸣,逐渐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实现心理上的治愈,尝试弥补心灵缺失的部分,唤醒人性纯真的善。

 

 

△  参与者们共同为心灵编织起一张甜美柔软的“毯子”

 

 

 王婧璇 |WANG Jingxuan 

 

1997年生于中国福建福州,2021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福州,专注于软性材料为主的当代艺术创作。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各届分别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Fiber Visions”(2013)、“我织我在/Weaving & We”(2016)、“无界之归/Boundless Encounters”(2019)、“缓存在/Being Theoria”(2022)为主题。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拟定于2022年10月在浙江美术馆开展。展览将使用浙江美术馆1-2层的1、2、3、4、5、6展厅,及部分公共及户外区域。

 

本届三年展特邀杭州博物馆联合打造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计划,此项目将使用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吴山(粮道山)上,杭州博物馆红线范围之内的户外空间(环绕原五代北宋净因寺石塔遗迹)以及博物馆内的公共空间,邀请艺术家根据现场进行在地创作。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浙江美术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选址,亲自参加奠基仪式,并按下开工按钮,亲自推动修建完成的国家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坐落于杭州市南山路西子湖畔,毗邻万松岭,占地面积三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万两千平方米。

 

浙江美术馆二零零九年八月正式向公众开放,自开馆以来,一直坚持『重在当代、兼顾历史,立足浙江、面向世界』的立馆方向和『公共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宗旨,围绕浙江近现代美术史展开一系列学术研究计划,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一座年轻的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正逐步建立起反映当代美术发展水平和浙江美术大省建设的美术藏品、展览陈列、学术研究、审美教育体系和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传播人类文明,弘扬先进文化、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和全国重要的美术场馆。

 

杭州博物馆

Hangzhou Museum

 

 

杭州博物馆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风景名胜区,毗邻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

 

2001年10月,杭州历史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2011年底,杭州历史博物馆更名为杭州博物馆。2020年7月,增挂杭州博物院(筹)牌子。博物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展区面积7千平方米,分北馆和南馆两个馆区,包括馆藏文物精品系列展《物华天宝——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陈列》《意匠生辉——杭州不可移动文物纵览》《翰墨丹青——馆藏书画精品陈列》《闲情雅致——馆藏文房雅玩陈列》《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以及杭州通史陈列《最忆是杭州》。

 

仓美术馆

CANG ART MUSEUM

 

仓美术馆(Cang Art Museum)由德信产商文集团于2021年投资创立,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象山艺术公社内,建筑面积近2000平米,下设4个专业展厅,并配套一家200平米的艺术品商店CANG GOODS及一间多功能报告厅。仓美术馆致力于当代艺术的研究、收藏、交流、展示和传播,努力成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场域,构筑创造艺术活力、实现跨界合作、引领城市艺术时尚生活的文化平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