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在 / Being Theoria
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系列讲座
讲座与论坛召集人
刘畑、许嘉
2022.11.16 19:00-21:00
《羊毛和纸的空间》
The Space for Wool and Paper
2022.11.17 18:30-20:30
《丝绸之路上的毛毯和毛罽》
Wool Textiles on the Silk Road in Early Period
万物 · 纤维因缘
《羊毛和纸的空间》
The Space for Wool and Paper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19:00-21:00
主讲人:【德国】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回应人:杨振宇
主持人:刘畑
观看地址:腾讯会议:325-878-281
⇧ 进入讲座直播,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羊毛和纸——不寻常的材料,但正如艺术家施慧所展示的,它们在一起会产生惊人的创造力。也许,由一位中国艺术家来探索这两种(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并不是偶然的:施慧的作品与书法作品之间有显著的相似之处,而书法是中国所有艺术创作的典范。她的许多作品是由单个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以无尽的形式编织在一起,就像笔画一样。她的作品是完全抽象的,但书法也是如此,除了其作为文本的意义之外,还可以作为纯粹的抽象形式来欣赏。此外,羊毛和纸是简单的有机材料,就像书法家的自然材料:墨水、纸和笔。书法家只是很少使用颜色,而施慧的颜色,也大多是低调的。但有一个基本的区别。施慧的作品延伸到三维空间。它们填补并有力地支配着大型展厅的空间,甚至在露天的环境下。
Wool and paper—unusual materials, but as artist Shi Hui demonstrates, together they lend themselves to surprising creativity. Perhaps it is no accident that it is a Chinese artist who explores these two (and other similar) materials: there are remarkable parallels between Shi Hui’s works and works of calligraphy, which are so paradigmatic for all artistic production in China. Many of her works are composed of single distinct elements that are knit together in endless formations—just as brushstrokes are. Her works are completely abstract, but calligraphy too—quite apart from its meaning as text—can be appreciated as purely abstract form. Moreover, wool and paper are simple, organic materials, like the natural materials of a calligrapher: ink, paper, and brush. Calligraphers only rarely use color, and Shi Hui’s colors, too, are mostly subdued. But there is one basic difference: Shi Hui’s works extend into the three dimensions. They fill and powerfully command space in large exhibition halls and even under the open sky.
嘉宾介绍
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德国著名美术史家、汉学家。1961-1969年于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1971年以学位论文 Die Siegelschrift (Chuan-shu) in der Ch'ing-zeit 获得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学位;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1971年至1972年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翻译员。1973-197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75年返回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工作。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任所长。2005年,因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大贡献而获享誉人文学科的巴尔赞奖,是继 E.H. 贡布里希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知名美术史学家。2013年至今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
出版专著 Mi Fu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1979,中译本《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Orchideen und Felsen: Chinesische Bilder im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Berlin(1998,中译本《兰石》),以及获列文森图书奖的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2000,中译本《万物》)等。
曾主持重要展览“紫禁城的珍宝”(柏林与维也纳,1985)、“长城那方—兵马俑大军”(多特蒙德,1991)、“日本与欧洲”(柏林,1993)、“ 高高树影下—中国明清绘画”(巴登巴登,1985)等。近年主编德国海德堡科学院长期大型研究项目 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中国佛教石经》),并出版同名大型英汉双语丛书,其中首发“四川卷”第一卷即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教文学研究中心颁发2015年度“沼田智秀图书奖”(Toshihide Numata Book Prize)。此丛书亦自2017年起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杨振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士导师,现任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与文化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思想史、风景画与山水画等,曾主持“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学术考察”“观物: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艺术名品”美育公开课等学术项目。曾主持完成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从梁启超到滕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的思想研究”等课题。在《新美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与主编有《沧桑入画》《艺术史学史》《游于园》《名家》系列与“艺术世界”丛书等。出版有《康定斯基回忆录》《批评的艺术史家》等译著。
刘畑
“缓存在/Being Theoria”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研究员。“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发起人。
万物 · 纤维因缘
《丝绸之路上的毛毯和毛罽》
Wool Textiles on the Silk Road in Early Period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18:30-20:30
主讲人:赵丰
回应人:连冕、石冰
主持人:许嘉
观看地址:腾讯会议:346-679-731
⇧ 进入讲座直播,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丝绸之路通常指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之后打通的通过沙漠绿洲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但事实上,在早期北方草原游牧通道上,毛纺织品及毛纺织技术的交流扮演着比丝绸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报告更关注中国西北新疆地也以及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出土的、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后5世纪的显花毛织物,包括缂毛、栽绒毛毯、毛毡以及提花织物如平纹纬重毛罽和和双层组织的毛罽。
Wool Textiles on the Silk Roads in Early PeriodsThe Silk Road is normally referred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through desert and oasis after Zhang Qian around the second century BCE. However, during the early transportation on the Northern Steppe Road, wool textiles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silk. This presentation focuses on the wool textiles with pattern excavated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as well as Russia and Khazakstan, including the wool tapestry, carpet with piles, felt carpet, twill damask, weft-faced compound tabby and double weave fabric,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nd millennium BCE to the 5th century ACE. The making methods and patterns of those wool textiles will be also discussed.
嘉宾介绍
赵丰
杭州中国国家丝绸博物馆(NSM)名誉馆长。自1991年在国家博物馆工作期间,于上海中国纺织大学(现在的东华大学)学习纺织史,并于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获得奖学金并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进行研究,1999年在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进行了两个月的研究,2006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进行了半年的研究。2000年,创建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与保护中心并担任主任,该中心现在是中国国家文物局纺织品保护重点科研基地。2015年创立了国际丝绸之路纺织品研究协会(IASSRT),并担任会长。自1992年以来,出版了10多部学术著作和100多篇研究文章,包括《中国丝绸通史》,主编,2007年获首届国家出版奖;《中国丝绸》,主编中文版,2012年获R.L Shep民族纺织品图书奖;《英国收藏的敦煌纺织品综合研究》,法国和俄罗斯收藏,2007-至今。
连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工艺与设计史及理论研究,侧重于思想史、制度史、哲学史及礼经、礼制方向,兼顾古代艺术类罕传文献整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当代艺术批评与设计理论引介等工作。
石冰
1989年生于辽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
其创作形式多样,并在不同的表达媒介中探索艺术语言与方法,在绘画、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方面都有涉猎。他试图在多样化的表达中传达个体经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社会人文、原始自然对于主体的影响,以及在技术环境中主体与世界的对抗和脱离。最近的思考集中在“纤维”领域,强调“线”与“编织”的抽象意义与艺术表达,并将之带入到生存的环境中加以思考,试图在创作中构建一种纤维质与块茎式的结构思维。
许嘉
写作者、艺术家、策展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研讨会总召集人,2021年“纤维密码”展策展人,2019年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研讨会策划人,2016年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助理。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教师。许嘉的研究重点聚焦于现当代纤维艺术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2021年担任国际权威纤维艺术杂志《Textile:Cloth and Culture》中国地区主编。
参展艺术家
⇳上下滑动查看
展览组织架构
⇳上下滑动查看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 · 浙江美术馆
展览地点 / Location
浙江美术馆1,2,3,4,5,6号厅及部分公共及户外区域
(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Exhibition Hall No.1 - No.6 and the outdoor and public areas of the Zhejiang Art Museum138 Nanshan Road, Hangzhou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22.10.18 - 12.4
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16:30停止入馆)
Tues - Sun, 9:00 - 17:00, entry will be closed at 16:30
观展须知
场馆开放时间为0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请提前于“浙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平台预约观展。
入馆前,请您扫描浙江美术馆场所码,出示绿色行程码、参观预约码、个人身份证,并配合馆内体温检测、安全检查,必要时核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观众须按预约时间准时入馆,若不能如期参观,请及时取消预约。入馆后请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离,不扎堆、不聚集。未戴口罩或体温异常(37.3℃及以上)、出现咳嗽、气促等可疑症状人员谢绝入馆。
净因 | Pure Reason · 杭州博物馆
展览地点 | Location
杭州博物馆室内外公共空间
(杭州市上城区粮道山2号、18号)
Indoor and Outdoor Public Space of Hangzhou Museum, 2&18 Liangdao Hill,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22.9.30 - 12.4
周二至周日 9:00 - 16:30(16:00停止入馆)
Tues - Sun, 9:00 - 17:00, entry will be closed at 16:30
观展须知
场馆开放时间为0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请提前于“杭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平台预约观展。
入馆前,请您扫描杭州博物馆场所码,出示绿色行程码、参观预约码、个人身份证,并配合馆内体温检测、安全检查,必要时核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观众须按预约时间准时入馆,若不能如期参观,请及时取消预约。入馆后请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离,不扎堆、不聚集。未戴口罩或体温异常(37.3℃及以上)、出现咳嗽、气促等可疑症状人员谢绝入馆。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各届分别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Fiber Visions”(2013)、“我织我在/Weaving & We”(2016)、“无界之归/Boundless Encounters”(2019)、“缓存在/Being Theoria”(2022)为主题。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浙江美术馆坐落于杭州市南山路西子湖畔,毗邻万松岭,占地面积三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万两千平方米。拥有各种规格的展厅十四个,其中恒温恒湿展厅五个,展厅面积七千平方米,库房区面积三千平方米。另有中央大厅、国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鉴赏厅、贵宾室、美术图书文献中心、儿童美术天地、美术书店、美术材料用品商店、咖啡吧等多种配套设施。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并利用美术和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
杭州博物馆
Hangzhou Museum
杭州博物馆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风景名胜区,毗邻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
2001年10月,杭州历史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2011年底,杭州历史博物馆更名为杭州博物馆。2020年7月,增挂杭州博物院(筹)牌子。博物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展区面积7千平方米,分北馆和南馆两个馆区,包括馆藏文物精品系列展《物华天宝——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陈列》《意匠生辉——杭州不可移动文物纵览》《翰墨丹青——馆藏书画精品陈列》《闲情雅致——馆藏文房雅玩陈列》《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以及杭州通史陈列《最忆是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