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喆
RenZhe
1994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
2017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在读研究生。
她喜欢观察人和生活,认为艺术是一种源自生活的能量,通过日常的实践活动,将生活和艺术转化为一种精神链接。任喆的作品主题通常以人为出发点,渴望去探讨人的历史、记忆、情感以及存在方式。她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能唤起观众对自我意识的思考。“能把生活过好这事本来就很艺术了,我在认真生活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通过将日常的生活行为融入到作品中,寻找与人类共情的方式,自我消解,获得平静。
《Live&Life》
旧衣物、脚手架
2.3x1.7x2.8m
2020年
作品介绍:每当我整理衣橱的时候,就好像看到我自己、我的生活和记忆。我们在城市中生存,人、城市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我收集了来自社会大众的衣服,这些风格、颜色、尺寸各不相同的衣服都映射出原来主人的个性,当我把它们一件件地叠起来,仿佛在整理这些人的记忆,它们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脚手架总是见证着城市的变迁,载负着城市的历史,在这里,生锈的脚手架成为了展示的衣橱,投影仪里放映着我用镜头捕捉的城市瞬间,城市的记忆、人的记忆、生活的记忆、我的记忆成为了一个集合体,通过整理的日常行为将它们编织起来,赋予了它们意义,同时也沉淀了历史与时间。
问:在你的创作中是否存在一种“编织”状态?如果有,是什么?
答:这个是一定的,我认为这次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编织状态,人、城市、生活、记忆它们四者在我的作品中都是相互编织的关系,衣服在其中的叠加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与人、记忆与记忆的隐形编织。
问: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编织”或“纤维”你觉得是否具备潜能?如果具备,会是什么?
答:我认为它们已经不是一种手段或媒介,而是一种概念,比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就是一种三维编织形态。如果从概念的角度去理解“编织”或“纤维”的话,那么表达形式无疑是多元化的,而潜力就在于它的“无界”性。
问:你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状态是感到欣喜还是疲倦,具体表现在哪?
答:有欣喜也有疲倦,欣喜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当代艺术,这也为年轻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机会,能很好地激励创作热情;疲倦在展览质量良莠不齐,但随着普遍大众审美的提升,总体来讲是好的趋势。
问:如果一定要回答,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你来说,最能不做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都是从创作的概念出发的,不过我很少用一些科技的手段,这可能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关,身边也没有这些资源,而且也要考虑创作成本。
刘丹丹
Liu Dandan
1997年出生于湖南郴州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
刘丹丹的作品通常从社会环境与自我矛盾来展开,探讨人与社会环境所维系的关系。其作品通常喜欢以一种对抗性或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微妙关系,以正视现实的态度来进行艺术思考,并在作品中表达一种希望,而非全面的批判。
《自我操纵的木偶人》
粉色天鹅绒、铁圈、铁圈扣、棉花
184cm*90cm
2020年
时长:00'59"
2020年
作品介绍:灵感来自于卡莱尔的《衣裳哲学》——"衣裳"是世界的"外貌"的隐喻。衣裳似乎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基本需求的满足与饱和促使我们寻找更大的快乐,并满足虚荣的内心。这种行为就其本身而言是无意义的,除非它们服务于更高的理想,否则,此种关注只会是空洞的潮流……表面上作品展现出人和衣服的关系,实则是表现一种社会现实。当我们陷入其中,一方面过度粗放,另一方面又被惯性束缚,这个“套”既是固化的观念捆绑,也是一种自我惯性的束缚。
问:在你的创作中是否存在一种“编织”状态?如果有,是什么?
答:有,在我看来编织可以理解为一种交织、连接、延续的状态,而我的作品正是呈现了人与"衣裳"的直接相连和人与社会环境复杂交织并会一直延续的状态。不同媒介的替换和结合非常具有魅力,这也可以理解为编织,编织可以是无秩序的。
问: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编织”或“纤维”你觉得是否具备潜能?如果具备,会是什么?
答:具备,我认为"纤维"从本身材料的特殊性来看,它具备很强的可塑性,甚至很多"纤维"它是可循环利用,我认为的"编织"是一种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纤维的可塑性和覆盖性就决定了它是可以和一切事物进行联系的,这里头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问:你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状态是感到欣喜还是疲倦,具体表现在哪?
答:总的来说是欣喜的,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认为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从大的来看你会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艺术家不仅需要代入具体的历史空间进行熏陶和感染,还需要深刻认识和敏锐饱满的创作状态。从大的认识到个人的艺术创作,我认为这个环节是特别难的,但也是最有意思最让人欣喜的。
问:如果一定要回答,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你来说,最能不做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从艺术家角度来看,我觉得不能的是将自己的作品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私欲或个人的发泄的方式。我觉得这并未体现艺术家的责任感,就我个人而言艺术家不能只满足于“艺术的初感”。真正的艺术欣赏并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领略已尽的。不少艺术品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接触到它的真谛的。所以首先从观赏性来看,需要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把握,做到雅俗共赏。不应该单单服务于个人也不完全是讨喜某个群体,他应该和绝大部分观者有共鸣。当然也需要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稳定注意。这也是特别难的。
盛旖旎
Sheng Yini
199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
2017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学士学位,2018年公派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202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学位。
作品曾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葡萄牙花镇宫、中国美术馆、中国雕塑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国家会展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苏州寒山美术馆、上海Bank画廊、良渚文化中心大屋顶美术馆、长沙市图书馆等地展出。作品通常将目光聚集在纤维与身体的关系中,通过对于特殊材料语言的转换,用痕迹去揭示特定的记忆。
《隐秘系列2》
PVA合成巾
60*60*70cm
2020年
作品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家族遗传病以及伴随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疾病。我们的身体存在着太多的秘密,而这些秘密都是肉眼所不能看到的,有时连精密的仪器也不能探测到身体疾病的问题根源。在病变和癌症渐渐腐蚀我们的身体的时候、当医生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多么希望这些“秘密”能够直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作品中我将这些属于私人的“秘密”伴随着“晒”这一动作曝光于大众眼前,当一切变得清晰可见时,是否有些人的生活也能因此而改变?
问:在你的创作中是否存在一种“编织”状态?如果有,是什么?
答:存在。创作的过程,实际也是将个人的思维通过材料语言的转化,编织入作品的过程。当作品最终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所有编织进的记忆、思维都会重新出现。同时,在作品呈现时,新的记忆也会不断地编织融入作品中,让作品不断地延展本身的宽度与长度。
问: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编织”或“纤维”你觉得是否具备潜能?如果具备,会是什么?
答:具备。“编织”与“纤维”已经不局限在原有的字面意思内了。多数艺术创作往往都包含了“编织”与“纤维”,无论是否有意识的去从这方面出发创作。这样看来,“编织”与“纤维”具备着无限的可能。
问:你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状态是感到欣喜还是疲倦,具体表现在哪?
答:既欣喜又疲惫。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呈现出的不同作品与展览,能够让大众看到当今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与活力,更多的人愿意去开始了解和接触当代艺术,甚至参与到创作过程中。而疲惫在于,虽然拍照打卡发社交网站的行为能够作为一种宣传的方式,但许多展览都会开始忽略作品的本身的质量而看重形式。当大众评判展览好坏的标准向拍照好不好看倾斜的时候,不知道未来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状态该往何处发展。
问:如果一定要回答,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你来说,最能不做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固步自封,不去做新的尝试,不去突破原有的东西。永远不要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点内,艺术创作的最好状态就是放轻松。
舒烨文
Shu Yewen
1998年出生于杭州
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
舒烨文从普通生活中发现艺术,并探讨背后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她从自己最喜爱且擅长的手工编织入手,从编织中的毛线缠绕引申到人与人之间交织的微妙关系,意在探寻手工毛线织物背后的情感,将针织作为一种语言,通过互动的形式连结你我。
《线上聚会》
旧毛衣、旧毛线、棒针、钩针、衣架、纸袋、旧竹椅等
尺寸可变
2020年
作品介绍:我收集了许多自己与朋友的旧毛衣,进行拆解与重组。悬挂着的旧织物代表着时间沙漏,而拆下的一根根弯曲的毛线又如流淌的时间。我希望能够通过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编织活动本身,将编织作为一种语言,解读旧时光,并连结你我的时间与记忆。作品现场,观者可进入场地进行记忆交流,并随机从悬挂的旧织物中扯下毛线来编织与拼接。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不仅使用了语言交流,在手中也使用棒针、钩针与毛线的“编织语言”书写,这些“话语” 最终聚集在一起,形成无声“交流”的画面,也就是正中悬挂的随大家参与而不断变化的织物。
问:在你的创作中是否存在一种“编织”状态?如果有,是什么?
答:有。我的作品本身就是以毛线编织的状态呈现的,而在其背后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织关系,比如打毛线时的交流、织物传递的情感,都连结着你我的时间与记忆。
问: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编织”或“纤维”你觉得是否具备潜能?如果具备,会是什么?
答:具备。编织结构或状态总是以具象或抽象的形式在生活中呈现,把纤维作为一种眼光,会有非常多创作的可能性。
问:你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状态是感到欣喜还是疲倦,具体表现在哪?
答:疲惫。在大数据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灵感与信息的同时也存在迷失自我的可能。
问:如果一定要回答,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你来说,最能不做什么?原因是什么?
答:画草稿。直接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有趣的未知性。
摄影:辛齐,毛宇
编辑:辛齐,毛宇
审核: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