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应歆珣发言

 

    讲座伊始,应歆珣发言:首先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冯晨老师来教授《纤维与场域》的课程,这个课程在几年前就开始计划,当时我们在建设《纤维与场域》、《纤维与身体》等等这些课程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让纤维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也许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去打开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回到纤维的时候也许就能出现新的东西。所以前段时间和冯老师讨论课程的时候,他觉得他学生时期在新媒体艺术系受他的老师张培力老师和耿建奕老师的启发很大,建议是不是可以将他们的教学方式经过他的提炼带给同学们,我当时就觉得太好了,现在,我又非常荣幸的请到了另外两位非常棒的艺术家——李明和林科,同样也是张培力老师的得意门生。这三位艺术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而且表达得很轻松,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场域有一定的介入,比如李明作品中探讨的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之间的边界问题,个体与空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等。还有林科的创作从电脑软件和网络场域的视角来作为一种表达方式。那接下来就欢迎林科老师先给我们带来他的创作分享。

 

 

 

#主讲人分享

 

 

林科发言

 

    林科的创作是从电脑软件和网络场域的视角来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他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作品背后的原因,他想跟自己的潜意识有一个交流,然后等待潜意识能不能给他一些回答。他举例在一次被催眠的经历中,通过碎片化的信息使自己看到了另一个星球的场景,想到做这些作品的原因是潜意识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把潜意识的形象表达出来。

   

......

 

李明发言

    

   李明在作品中探讨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之间的边界问题,个体与空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问题,他在讲座中提出做影像和纤维是很像的,可以把纤维理解为某种意义某种有编织性的东西,每一个记忆都是在当下的是线性的,他就只有一条时间线,所以你不管你的素材是怎么样的,他全部都扁平化的在同一条线上,还需要将视觉的素材或是听觉的素材拉进一这条直线中,这些信息也会变得个人化。

 

......

 

冯晨发言

 

    冯晨在讲座中反思作为老师的时候,体会到了他的老师教育他们的时候的心境,老师的一些人格魅力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价值观,然后这种价值观态度,可能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对象,至少相信这种价值观,迎来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或者是面对眼前的事情的想法因此改变,

 

......

 

 

讲座现场

 

#对谈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提问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你刚才说以前觉得自己“傻”,现在觉得自己“傻不傻”?在电脑里或在室内室外做东西有什么区别?

 

 

李明:年轻的时候是比较机灵的,“傻”不是一种贬义,就像小孩的傻是一种幼稚不自知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保持的越久就越年轻,自己对于做职业艺术家这件事本身也是怀疑的,做艺术家就是为了不工作,不工作也能养活自己是非常爽的事情,这是十年前的想法。林科讲的我们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兴趣其实就是拥有自己的个人时间,且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我的智力和意志是服从我自己的,我是非常自洽的。

 

 

李明:以前在户外做艺术的时候,会每天去堪景,有时直接公共性的介入做行为,行动力特别强,有一定的介入性,在有工作室之后自己变得很封闭,不愿意出门,比较阴郁,我必须把日常行为砍掉,使这个空间维持在仓库和只产生艺术。

 

 

林科:这只是一种选择,我选择了一个居家的环境,然后我的家里没有作品,我只是在电脑里面处理一些工作,软件也是一个我工作的环境,这是我使用的一个艺术家的办公软件,他可以管理所有的东西,就是一个艺术家所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厂家和画廊。这只是暂时的,我也会换到别的环境中。空间与人与做的事情有非常大的联系,空间的变化也会让我去做一些变化。

 

 

冯晨:曾经不懂什么是艺术,接受到都是老师给予的东西,不知道艺术除了做艺术家还有什么路可以走,那个时候是比较傻的,但是此时此刻也是处于比较傻的状态,工作的经历让自己把时间重新放在艺术上。我的创作方法以前都是在工作室和电脑前完成,现在大部分都是在展厅里完成,所以完全需要看现场的环境来决定作品的细节。一个创作方式和工作室的一个创作方式形成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顺其自然的,在这个程度里,你就想不到另一个程度的事,就是你只能做你自己以及只能看你眼前和当下遭遇的这个问题。

 

石冰提问

 

石冰:我们可能会用一个物件或者是某一种东西来影响或者改变这样一个区域性的东西,我发现一个人,比如说他生活的一个区域或者是他还有一种气质,他仿佛是可以通过他个人的方式去改变这个空间的,而甚至这个空间好像是带有很强烈的永恒性,怎么看这一问题?

 

 

冯晨:每个人对场域的概念都不同,艺术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排除语言的东西,它是通过纯视觉的来交流,肯定会产生歧义,这样的歧义就是艺术家要做的事情。我认为,艺术家的行动是重要,概念是在做分类,重要的是感觉。

 

石冰:在做行为的方面,平台中做短视频博主的行为比我还要恐怖一些,然后我觉得产生了l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作品,或者说艺术作品,跟生活当中的很多东西,到底这个区别是什么?

 

 

李明:论残忍程度肯定是比不过快手抖音,作为艺术家是观察生活,有权利偷懒,有艺术家或策展人也会去这些平台上发东西,然后想要做成网红,观察下来就没有人成功过,这件事就是资本,不是艺术,就是流量,一个要求很纯粹的艺术家是不可能让自己变成资本变成流量的逻辑下做事情的。

 

石冰:关于副本的问题,你一开始已经有一个东西了,但是你会频繁的复制到各个展厅里的,甚至是播放出去的或是怎么样的,但这种东西跟你原本的那个东西是不是一个?

 

 

李明:我们是不是前一天自己的副本?但是我们跟昨天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叠加的关系还是一种互相抵消的关系呢?就是也不太清楚,关于副本的问题,我想到太多,如果说就是以数据作为判断的话,我觉得现在大数据就是每个人都对世界感知的模式都是某一种东西的副本,大家都是在同一种大数据之下被运作出来的某种具有相同品位的或者说相同喜好的。

 

。。。。。。

 

 

 

 

林科 / Lin Ke

1984出生于浙江温州,2008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居于上海

 

从2010年开始, 林科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 屏幕录制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 电脑绘画。

 

在他的作品中,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得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如果诗歌表达了语言的乐趣,那么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

 

林科的创作实践为他赢得了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与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 青年艺术家大奖。他的作品曾在,OCAT当代艺术中心,ZKM媒体艺术中心,Folkwang博物馆,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民生美术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克利夫兰当代艺术博物 馆,曼切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伯明翰 Ikon Gallery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亦被广泛收藏, 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北京新世纪基金会,及K11美术馆馆藏。

 

林科同时也是艺术团体“双飞艺术中心”的创始成员。

 

 

 

李明 / Li Ming

 

1986年出生于湖南沅江,2008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在居住并工作于杭州。

 

荣获 

-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2008年“皮埃尔•于贝尔创作提名奖大奖”。

 

近期个展

-1703,天线空间,上海,2018;

-烟士披里纯,和维画廊,杭州,2017;

-MEIWE,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

-中介,天线空间,上海,2014。 

 

 

 

冯晨 / Feng Chen

 

1986年出生于武汉,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专业,2014-2015年参与荷兰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项目, 现在生活工作在杭州。

 

冯晨的录像,雕塑和装置作品将视觉和听觉同步,试图在不同的信号之间插入线索,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对于感官的信任。在他的作品中,感知和现实以迷宫般的方式相互作用,他重申经验是存在中最重要和真实的部分,是现实的最终本质。

他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光的背面》经过了多次更迭,其构建的自动化系统剖析了我们对身体和空间的感知以及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他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在胶囊上海(中国上海)举办其个展同名个展以及个展《瞬间的瞬间》。2018年,他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展出个人项目“光的背面 - 色彩”(中国香港)。衍生于该项目,“光的背面 - 影”于2018年在复星艺术基金会(中国上海)的Annex空间展出。冯晨近期群展包括:“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 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中国广州),“城市无界 - 静安国际雕塑展”(中国上海),上海OCAT群展项目“8102 - 与现实有关”(中国上海)。

他的作品曾在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OPEN 2015上展出(荷兰阿姆斯特丹),以及Video Art | June Edition,孟买城市博物馆 (印度孟买,2015)展出。冯晨作品也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以及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收藏。

   艺术论坛、燃点、艺术当代和Flash Art曾对他的作品进行过报道

 

 

 

讲座海报 

 

 

 

以上主讲人照片和介绍均由主讲人本人提供

文案提供:史泽晖

海报设计:辛齐

编辑:毛宇

摄影:毛宇

审核:应歆珣

 

 

—其他讲座详细资讯持续更新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