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三田野“FANGZHI纺志&方织”由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方志小说联合策划,将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的特别在地项目持续展开,并获得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支持。

 

计划将维持一年,以桑蚕、丝绸、纺织等题材切入,通过驻留和走访的方式,调研中国沿海的数个区域:杭嘉湖、环渤海、厦漳泉……拍摄记述电影和编纂册页,并延展一系列公共活动和在地创作:

 

纺志——影像-文本-册页,以记述电影、文本编写、GIS制图、档案出版的方式,调研相关的产业、传统工艺的现状,重新编纂“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近现代地方纺织业”等视觉志书。

 

方织——驻地-社群-活动,以“织”为法,通过行走、驻留,参与地方自组织实践与社会网络的协作。邀请艺术家、研究者、人类学家共同上路,激发全新的“纤维”创作。

 

继首次纤三田野·清明含山行:蚕歌与蚕神后,纤三田野2将以上、下两场行走计划[纤三田野2 · 蚕业与蚕学(上)]于杭州及周边展开关于近现代“蚕业与蚕学”的考察。

 

 

(海报设计:卢川)

 

 

 

杭 嘉 湖

明代中叶,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在运河水络中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丝绸市镇:南浔、菱湖、双林、王店、石门、塘栖、濮院和王江泾等。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杭州知府林启在西湖边创办了蚕学馆,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蚕学馆的办学宗旨是:“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术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在蚕学馆的推动下,至清代末期,全国有十多所蚕校相继成立,并培养了如郑辟疆等大批近代蚕桑业界人才。

 

1897年5月《农学报》创刊,梁启超在序言中写道:过去“学者不农,农者不学,而农学之统,遂数千年绝于天下,可慨矣。”该刊主要刊载、翻译国外的近代农学专著和教材,例如英国康发达的《蚕务条陈》;同时也刊载国人著述,如朱祖荣的《蚕桑问答》,汪日桢的《湖蚕述》等。而在更早,通商口岸的出版物《格致汇编》(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已经开始向中国文人介绍科学技术,从西方引进的新信息处理技术(如:科学词汇、比例图、照相技术、丝厂等技术创新),使得工艺知识转变成一种可量化、图表化的现代技术,进入到了新兴阶层。

 

杭嘉湖的走访于4-5月启动,以行走(陆路或航船)- 驻留 - 招募 - 采访等方式展开考察,在空间上制图某种“地方的流通性”——由港口、运河逆流而上,追溯桑蚕作物的产地,勾连起桑田、纱厂、绸庄、蚕种场、共育室、茧站、档桥、市场、码头……等场所记忆中的“纤维因缘”。

 

在此过程中,走向更广袤的世界,通过更开放的感知、调研,推动更深入的研究、写作,并采访、拍摄影片,并将在2022年10月在浙江美术馆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的现场进行展出。

 

 

行走安排

 

第三个周末:近现代的蚕业与蚕学

 

地点:杭州

时间:5月22日

 

 

 

路线:都锦生故居——蚕学馆旧址\浙江省立甲种蚕桑学校——林社——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横河公园)——夏衍故居

议题:近现代桑蚕与丝绸教育、实业计划与左翼文艺

 

 

田野考察场所(5月22日)

 

1、蚕学馆\浙江省立甲种蚕桑学校

 

蚕学馆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其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学校、最早的职业教育学校、最早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蚕学馆共开设19门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植物、动物、气象、土壤论、桑树栽培法、桑树除害法、蚕体生理、蚕体病理、蚕体解剖、养蚕法、缫丝法、显微镜使用法、蚕茧和生丝检验法、器械法、肥料论和毒菌论等,所有开设的课程都包括实习实验。并在杭州城内和湖州设置了试验场。

 

蚕学馆教材

 

1900年,蚕学馆的第一届毕业生分赴杭、嘉、湖、宁、绍五府劝设养蚕公会,推广饲养新法。罗振玉在《农学报》第一百二十期(1900年)上发表了题为《杭州蚕学馆成绩记》的文章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光绪庚子,杭州蚕学馆诸生既卒业,得文凭者十有六人,中丞湖阳恽公,谋有以推广之,爰饬杭嘉湖宁绍五府创设养蚕会,而令卒业诸生充教习。派往海宁者一人,曰陈之藩;余杭者一人,曰朱敏;嘉兴者三人,曰骆缵郊,曰吕汝本,曰黄燮;湖州者四人,曰宣布泽,曰陈翰,曰陆宝泰,曰郭廷辉;宁波者二人,曰周式毂,曰沈鸿逵;绍兴者三人,曰陈拜庚,曰俞鸿荃,曰吴锡璋。复遴其尤者二人,曰丁祖训,曰傅调梅,留蚕学馆为帮教习。"

 

1897年,蚕学馆揭开了中国近代纺织、农业教育的帷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除原蚕学馆继续招生办学并于后来改名为浙江中等蚕桑学堂外,1901年由蚕学馆派毕业生赴余杭、嘉兴、宁波、绍兴等处筹办分馆。1903年第4届(1903)毕业生史量才(后为《申报》总经理)在上海创办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1907年楼文镳在杭州创设蚕桑女子学堂,1908年丁祖训等在今余杭县创办钱塘县蚕桑初级师范学堂。

 

吴山上蚕桑女学界碑

 

1912年,朱文园(1903年考入蚕学馆)被委任为浙江中等蚕桑学校校长(蚕学馆改名),1913年冬天,学校改称浙江省立甲种蚕桑学校。同年,朱文园派蚕学馆毕业生去吴兴、海宁、崇德、德清、嵊县创立模范丝厂5所,在此影响下,南浔、菱湖、长安、新昌等县相继仿效,开展土丝改良工作。1925年朱文园负责制订《浙江蚕业改进办法大纲》。这一年,学校在艮山门、湖墅、塔儿头、上泗和长安等地设立养蚕改良场5所,派学生在那里做消毒、催青、养蚕示范;在海宁、诸暨设土丝传习所。

 

蚕学馆外景

 

2、林社

林社位于西湖区后孤山路1号,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此小楼是在190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谕准以孤山民产四分之厘为社基,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抗战期间遭到破坏。1946年,在蚕丝业和教育界人士的呼吁下开始重建,1951年建成。

 

孤山的林社

3、工业学堂-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1911年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成立(校址设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场官弄报国寺已停办的铜元局内),设金工、染织两科,校长是许炳堃,首开浙江工业教育之先河,且以染织为主科,在机织、染色和图案等教育上均颇有建树,1913年改称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浙工业学校,位于铜元局旧址江省立甲种

 

4、夏衍故居

夏衍,1912年进泰兴梁坊当学徒约8个月,1915年入读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20年毕业。期间1919年9月,夏衍与浙江省立一中查猛济、阮毅成以及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汪馥泉、蔡经铭等同学,经过不到十天的筹备编稿,出版了一份铅印的八开小报。因为是10月10日出版,故取名《双十》,后改名《浙江新潮》。

 

浙江新潮

 

《浙江新潮》第一期创刊于1919年11月1日。《发刊词》提出:“本周刊的目的,无非想把人类从黑暗变为光明,从伪道变为真理,从兽性变为人道。”知识分子应“投身劳动界中,和劳动者联合一致”,“促进劳动界的自觉和联合,去破坏束缚的、竞争的、掠夺的势力,建设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此报仅存在了三周,发行了三期便遭查禁。

 

《春蚕》剧本作于1932年,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署名蔡叔声

 

5、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于1919年(民国8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1926年,在艮山门外购地10多亩,建造新厂房,扩大生产,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5台,职工130多人。其丝织画产品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获金质奖章。

 

 

 

招募:了解杭嘉湖地区的本地参与者

 

时间:5月

地点:杭嘉湖和蚕桑丝绸相关的地区

招募:10人左右

 

要求:

1) 了解杭嘉湖本地文化,对蚕桑丝绸相关的文化、民俗或故事有一定了解;

2) 对方志、艺术有足够的兴趣和想象;

3) 能提供一定的本地走访或故事线索;

4) 对当地蚕桑业以及丝绸业有亲身经历或专门研究的,优先考虑。

 

 

识别二维码,提交填表申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