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启如

何启如,1985年生于中国深圳,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和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计研究专业。现生活与工作于深圳。何启如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曾任教于深圳、上海多所高校,并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开展学术交流。何启如的艺术创作跨越多个学科和多种媒介,代表性作品包括“xoxo甜甜圈”和“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她的作品《客家记忆拼布》曾被英国BBC中文台报道。

介绍来自艺术家本人

客家记忆拼布,毛毯、综合材料,2025
《客家记忆拼布》是艺术家何启如对客家文化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呈现的最新作品,2025年的展出标志着这一项目的全新诠释。此次作品通过挂毯的形式,以崭新的视觉语言讲述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延续,赋予传统拼布艺术以全新的生命力。 何启如作为一名客家人,深知客家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挑战。她的许多亲戚至今仍居住在海外,这种跨国的生活经历让她对客家文化的延续与再创造有着更为深刻的情感认同与责任感。她的客家研究项目旨在回应海外年轻客家人后裔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尤其是他们与祖籍文化的逐渐疏远。在她2010年成立的线上英国客家联盟平台上,通过组织活动、展览和聚会,她积极推动客家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传承,尤其是在英国这一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和反思客家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拼布”这种工艺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中国北方地区,随着移民潮的兴起,拼布又流传到了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中国传统社会的「百家布」也具有与拼布相同的意义。这一工艺通常是将亲人用过的织物裁剪拼接,以此保存记忆与情感。这种方式表达了客家人“以物载情”的文化特征,也象征着代际之间文化的传递与延续。 与此前的线上交互作品不同,2025年的《客家记忆拼布》将传统的手工拼布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运用挂毯这一媒介来表达对文化记忆的敬意。挂毯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感的艺术形式,在许多文化中都有悠久的传承,而何启如通过这一形式重新构造了客家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和主题,使其在现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
在这件作品中,何启如巧妙地融入了客家传统符号与现代元素,利用色彩、质地和构图的创新手法,重新定义了“记忆”的概念。每一块拼布、每一条线条、每一层织物的重叠,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情感的传递。通过挂毯的展现,艺术家不仅探讨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家族记忆,还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客家后裔与自己文化之间的亲密联系与文化认同。
这一作品的展示不仅丰富了客家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语境,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思考平台,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价值。《客家记忆拼布》作为何启如近年来艺术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标志着她在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方面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贡献。
作品照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1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