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谢勒

戴安娜・谢勒(Diana Scherer)是一位在阿姆斯特丹生活与工作的视觉艺术家。她出生于德国劳英根,曾在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尔德学院(Rietveld Academy)学习美术。其创作实践涉及植物学、材料研究、纺织品与雕塑领域。近期展览包括第十五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15 Metropolitana)、慕尼黑艺术之家“即刻重置”(Reset Now–Haus der Kunst Munchen)、伦敦萨默塞特宫“土壤”(Soil,Somerset House London)、荷兰克拉宁堡博物馆“纺织农耕”(Farming Textiles ,Museum Kranenburgh)、法兰克福艺术协会“植物的智慧”(Intelligence of Plants,Frankfurter Kunstverein)、2022年悉尼双年展(Biennale of Sydney 2022)、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基因文化”(Gene Cultures,MIT Museum Cambridge)、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以及在伦敦和深圳巡展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源于自然的时尚”(Fashioned from Nature)展览。

在其持续创作的《交织》系列(2015年至今)中,谢勒专注于探索植物地下部分的动态生长。植物神经生物学家将根系系统及其隐藏的地下部分视作植物的“大脑”。通过这一艺术项目,艺术家将地下世界的生命过程呈现在观者眼前。

谢勒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技法,通过引导植物根系的自然生长过程,在根须组织中培育出各种结构。她的造型灵感既来自植物世界的天然形态,也取材于人造建筑结构,使得作品既充满触感又富有诗意,其创作过程直指当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然而这种艺术实践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诘问:“与自然合作”的说法在何种程度上成立?这种逻辑是否自洽?那些本属于自然自发进程的生态条件,是否正在被艺术与文化所挪用?这些质疑揭示了人类对待自然时与生俱来的矛盾心理。艺术家持续探索着(人工)培育与(自然)生长之间的博弈关系。谢勒的作品发人深省,但归根结底,它诗意地呈现了人类试图掌控自然的欲望。

《交织》项目荣获2016年"新材质大奖"。该奖项由鹿特丹新研究院(Het Nieuwe Instituut)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激励艺术家与设计师研发可持续材料与创新技术。谢勒将该项目从概念发展为实体——从可生长的服饰雕塑,到大型装置艺术,实现了完整的创作演进。

其作品被诸多重要机构收藏,包括: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深圳设计互联、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博物馆、阿纳姆博物馆、乌得勒支中央博物馆、荷兰合作银行艺术收藏、荷兰外交部艺术收藏、莱顿大学特藏部、Normec公司、莱顿大学医学中心、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以及鹿特丹摄影博物馆。

介绍来自艺术家个人网站




《交织 14》,根、种子、土壤、绿网,280 cm x 200 cm,2023
“我通过利用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对根部形态的操纵创造出全新的技术。” “在创作过程中,我的灵感既来自植物世界,也源自人造建筑。我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质疑着当下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平衡,并引发关键诘问:“与自然合作”的说法在何种程度上成立?这种逻辑是否自洽?那些本属于自然自发进程的生态条件,是否正在被艺术与文化所挪用?这些质疑揭示了人类对待自然时与生俱来的矛盾心理。我持续探索着(人工)培育与(自然)生长之间的博弈关系,诉说着人类试图掌控自然的欲望。”
1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