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娜尔·阿尔多瓦杨

玛娜尔·阿尔多瓦杨(Manal AlDowayan)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公共领域当代艺术实践硕士学位,目前往返生活创作于伦敦与达兰两地。玛娜尔·埃尔都维安的艺术创作涵盖多种媒介,始终围绕隐形、主动遗忘、档案与集体记忆等主题展开,尤其聚焦于女性地位及其被代表的状况。在过去二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多次受委托进行创作,这些作品既叩问社会现状,又娓娓道来其中故事。作为中东地区参与式艺术实践的先行者,她通过这种创作形式打造了多件标志性装置作品,包括《埃斯米/吾名》(Esmi/My Name)《守护者之树》( Tree of Guardians)《悬置共生》(Suspended Together)与《边缘地带》(Sidelines)。此外,玛娜尔还曾代表沙特阿拉伯参展2025年威尼斯双年展。

她的作品曾在全球多个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包括:美国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2023);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2023);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2023);沙特阿拉伯米斯克艺术研究所(2023,2022);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2022);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2023);沙特阿拉伯迪里耶双年展(2022);韩国太和江生态艺术节(2021);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2021);大英博物馆(2021);沙特阿拉伯沙漠×阿尔乌拉艺术展(2020);加拿大阿迦汗博物馆(2018);法国阿拉伯世界研究所(2017);阿联酋沙迦艺术基金会(2016);西班牙桑坦德艺术画廊(2016);美国新奥尔良双年展(2014);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2014);卡塔尔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2014)等。

其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卡塔尔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国际艺术机构收藏。她曾于2015年参与美国罗伯特·劳森伯格艺术项目、2009年参与英国德尔菲娜基金会艺术家驻场计划。



《边线》, 斜纹棉布、处理羊毛线、铝框, 200 x 200 x 400 厘米, 2016。 萨杜编织(Sadu weaving)是阿拉伯半岛古老的贝都因传统手工艺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沙特与科威特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精湛的技艺主要由海湾各国贝都因女性传承,她们使用传统织机将羊毛编织成复杂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常以明艳色彩与深色调形成强烈对比,彰显出该工艺的艺术深度与文化内涵。 尽管作为国家级手工艺项目,但掌握技艺的女性传承者与熟练工匠们却往往生活困顿。自2016年起,玛娜尔便与这些社群展开多元合作,将她们的编织技艺融入艺术创作中。首个项目《边线》是一件发人深省的装置作品:该作品强调女性们反复编织与拆解的行为,以此既隐喻自身处境,又使更多人关注到这项劳动。
《边线》, 斜纹棉布、处理羊毛线、铝框, 200 x 200 x 400 厘米, 2016。 自述(2016年)曾有这样一代女性匠人:她们本是部落公认的手工艺传承者,却在沙特阿拉伯疾速的现代化进程与贝都因人的城市化浪潮中,逐渐丧失技艺并陷入贫困。我试图展现她们工艺的独特之美,同时揭示其遭受漠视的境遇。 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我持续探索着“主动遗忘”与“社群消逝”的主题,尝试以新形式为个体或群体造像。例如,《若我遗忘,请你铭记》( If I forget you, don't forget me)记录了曾亲历沙特从极端贫困走向暴富时代的石油工人群;我还收集了参与《守护者之树》(The Tree of Guardians)项目的女性口述的民间故事、诗歌与对话录音。该项目聚焦于构建纯女性的家族树,从而对抗传统的父系家谱体系。但真正促使我构思《边缘》的,是过去两个相关项目:其一是《埃斯米-吾名》(Esmi–My Name),我邀请贝都因萨杜编织者共同制作绳索并参与设计装置;其二是我受委托为沙特阿美《世界》杂志拍摄的一则短篇故事,记录了艾卜哈(Abha)地区“纳格什”(Nagsh)装饰艺术的消亡史。我的艺术研究与实践始终贯穿着对手工艺的深度关注。因为在阿拉伯半岛,手工艺被划定为女性专属领域,这并非由于性别特质或权威规定,而是其社会结构在责任分配中达成了某种平衡:女性通过手工艺成为为家庭乃至部落生计同样重要的的提供者。
1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