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守子,生于1957年,常驻首尔与巴黎,是一位致力于探索生命与艺术整体性的国际概念艺术家。她突破媒介与形式的界限,涵盖绘画、缝纫、装置、行为、影像、光、声音与建筑等多种形式。早在1980年代初,在探索画布二维表面与世界结构之间的关联时,金守子将缝纫与包裹技法发展为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这一转向不仅将女性的家务重新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中,也使她的艺术立足于日常生活与艺术的交界处。从形式上看,她的作品揭示出织物结构中的纵横经纬,象征着世界的二元性与循环秩序。她将现成品包裹于旧布料之中,以韩国传统包袱布(bottari)为载体,将这种文化产物转化使这一文化产物蜕变为具有批判性的多纬存在——既是绘画,亦是雕塑,更是一场行为艺术。金守子探索从物质向非物质的演进,正呼应了她"非制作·非行动"的核心哲学——无需刻意创造,只为彰显本已存在之物。她围绕形式、社会政治与存在主义边界的诸多议题——从移民流散、身份认同、贫困宗教冲突到生死命题——所展开的深刻思辨,皆植根于绘画中关于"表面"的本质追问。她的作品不断跨越艺术形式的边界,回应当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关键挑战。金守子曾在全球重要美术馆举办个展,并参与超过40场双年展、三年展及大型特定空间项目。
她曾代表韩国参加1998年第二十四届圣保罗双年展,以及2013年第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她曾荣获惠特尼美国艺术奖(2002)、“匿名亦为女性”奖(2002)、纽约当代艺术基金会视觉艺术奖(2007)、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奖(2014)、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5)、三星艺术奖(2015)、亚洲协会艺术奖(2017)、法国艺术与文学军官勋章(2017)、韩国玉冠文化勋章(2021)、福冈亚洲文化奖(2024)等多个奖项。近期的重要展览包括:巴黎商品交易所皮诺收藏(2024)、柏林洪堡论坛民族与亚洲艺术博物馆(2023)、哥本哈根弗雷德里克斯贝美术馆Cisternerne(2023)、梅斯圣艾蒂安大教堂(2022)、瑞典瓦纳斯艺术中心(2020)、法国普瓦捷Traversées艺术节(2019)、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2019)、约克郡雕塑公园及教堂空间(2019)、列支敦士登美术馆(2017)、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现代汽车系列”(2016)、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2015)、蓬皮杜-梅斯中心(2015)、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水晶宫(2006)、雅典国家当代美术馆EMST(2005)、杜塞尔多夫艺术宫(2004)、里昂当代美术馆(2003)、米兰PAC(2003)、维也纳艺术馆(2002)、伯尔尼艺术馆(2001)、MoMA PS1(2001)等。她亦多次参与如BIENALSUR(2021,2023)、第14届文献展(2017)、威尼斯双年展(2013, 2007, 2005, 2001, 1999)、光州双年展(2012, 2000, 1995)、里昂双年展(2000)、圣保罗双年展(1998)、伊斯坦布尔双年展(1997)及第一届欧洲双年展Manifesta(1996)等重要国际展事。
介绍来自金守子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