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干源

反排日记

      反排村并没有刺绣的传统,这是我到了那里第二天之后才知道的事情。


      所以第一天看到的一切就变的合理了。村民们给我们展示的苗家服饰基本是黑的,只有少数的在背部或者对襟处有织出来的黑色几何暗纹,村里新建的苗绣培训班的二层小楼还在做最后的施工,工人师傅在给杉木涂清漆,还未通电的屋里苗家阿妈们借着窗口昏暗的光歪歪扭扭的绣着点。


      龙老师是刺绣培训班里唯一会说汉语的,她并不是反排村人,而是上面台江县派下来的老师,属于凯里一家苗绣公司。这家苗绣公司和乡镇政府合作,作为扶贫项目试图为反排村的村民们增加收入。龙老师是负责第二期培训课程的老师,在此驻地一个月教授刺绣。


      碰巧我们也有幸见到了“苗绣培训班”的结业典礼,绣架从半山腰的培训班小楼抬下来,参加培训班的村民穿好苗衣,依次等待乡镇领导为她们发放补贴,拍合影。整个培训项目要求每个反排村的成年女性村民参加,分几期教授,每一个人需要完成30天的培训课程,可以获得900元的政府补贴,然后再挑选能较好完成刺绣的村民接受凯里苗绣公司的订单加工刺绣,按照产品完成质量和数量获得劳动报酬。因为培训的时间较短,还在村中生活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年龄又偏大,所以在此地的“苗绣培训班”里所教授的刺绣技法均是简单基础的双面绣。


      先练习绣“点”,再绣两瓣拼成的叶子,然后绣稍微复杂一点的花,最后绣鸟。针从正面扎进去,再从反面穿出来,在起针的时候把线头隐藏在要绣的图案范围之下,最后再收尾的时候将线留在绣线细细排列的底里,所以正反两面看起来都是完整且没有线头的图案,因此叫双面绣。


      倒是没什么太多有难度的技巧,反而更注重眼手的配合以及落针的熟练手感。反排村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年长的留守在村庄耕几亩糊口的薄田,因为地势和环境的关系,自家的田都在比较远的地方,清晨各家各户就赶早的去田间劳作,直到日落时分才归来。长期的劳作让这些年长的妇人们指节粗大,有的连细小的绣花针也捉不稳,加上视力老化,绣出来的“点”也无法精细。而稍微年轻一些的,多也惦记着家里的农活,不能专注在刺绣上。


      龙老师大概三十有五,除了穿着稍微洋气一些,其它也与当地人并无区别。手有些冻伤的微肿,但不影响刺绣,左右开弓两手相互配合,绣出来的图案密实饱满又整齐。龙老师在我们面前绣的时候我总觉得多半是带有炫耀性质的。她十几岁从台江县去到凯里市学刺绣,一做接近二十年,刺绣对于她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熟悉。哪怕是在光线昏暗的屋内,眼神也不必特别盯着绣片,偶尔也能捕捉到她边绣边望着窗户上糊的纸出神,随即又移回目光,拿起剪刀剪断线,然后摸着绣好了的鼓鼓的图案叹口气。


      来年5月重访反排的时候,特地去龙老师在凯里公司看看,穿过百转千回的小巷,绕上了一个四层小楼,左边是公共女浴室,右边是他们公司,可能是周末的缘故,没有人在,不大的房间里摆着十来个绣架,有的还有匆忙离开的痕迹,订单图纸、标了号的色线、一卷卷等待发货的绣片把屋里塞的满满当当。龙老师打开另一扇小屋的门,一股霉味夹杂着灰尘扬了起来,屋里面堆积着各个村苗绣培训班绣的绣片。沙发上放着的是还没有绣完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龙老师不大好意思的将飞到脸颊的发丝勾到耳后:“前阵子看新闻说有个人的十字绣,绣了好大一张,卖了好多钱,你看看我这个绣的怎么样?”


注:反排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区

《梦里全是湖水绿洲》

刺绣,装置

尺寸可变

2015-2016

《梦里全是湖水绿洲》

刺绣,装置

尺寸可变

2015-2016

《梦里全是湖水绿洲》

刺绣,装置

尺寸可变

2015-201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