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存在”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现场2
发布日期:2022/11/21 阅读数: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

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展览现场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于2022年10月18日-12月4日在浙江美术馆1-6展厅与公共空间发生,来自全球十数个国家60余名艺术家/团体的近百件杰作向公众全面开放。特别项目净因|Pure Reason于2022年9月30日在杭州博物馆先行启幕并将同期结束。

 

作为与地缘文化、时代迁徙紧密相系的当代艺术项目,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TFA)以主题“缓存在 / Being Theoria”试图提出一种对“艺术”本体的重新定义和理解:艺术的发生、存在方式,是一种“缓存在”,并以此主题,尝试回应疫情年代“缓而续存”的生存常态。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展览现场

 

 

从“纤维”的意念出发,此次三年展不设“板块”,而是通过若干“线索”:(文字/文明),(情绪/思绪),线(轨迹/线条),(劳作/身体),(网罟/互联),(记事/神话),(纷纭/繁复)……交缠“纽结”于空间之中,呈现为若干个供人停留、沉思的“缓存空间”,以此钩沉与捕捉“广义的纤维”中所包含的对于艺术与创造的理解。

 

作为一个以“纤维”为主题的展览,我们希望修改展览中的量词:不仅仅呈现出单“件”的作品(显见的高光点),同时呈现出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可见的连线)——如同星辰与星座的差异。从而,具身化一种思维与情绪的“组织”状态。最终,通过若干层“网”的重叠,或若干幅速写式的“线描”稿之勾勒,逼近一张千丝万缕的总图

 

 

Text / Texture / 

Culture / Civilization

 

 

▲策展组装置“文”现场

 

童文敏

Tong Wenmin

植物标本文献

Archive of Botanical Specimens

植物标本,无酸纸 Botanical specimens, acid-free paper

200 × 90 cm × 2 

2022

 

拂过

Flicking

行为,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单频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2022

放风

Flying the Wind

行为,中国青海;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2016

草坪

Lawn

行为,中国重庆中梁村;单频录像(彩色,无声);草坪衣服

2018

中国

China

 

 

▲童文敏 展览现场

Tong Wenmin / Show View

 

▲童文敏《植物标本文献》

Tong Wenmin /Archive of Botanical Specimens

 

▲童文敏《拂过》

Tong Wenmin /Flicking

 

▲童文敏《放风》-用连着头发的黑线缠绕在九块碎石上,在山顶放风。

Tong Wenmin /Flying the Wind

 

▲童文敏《草坪》和《草皮衣》- 赤身穿着草坪缝制的大衣趴在草坪上,缓慢地,逐渐站立起来。

Tong Wenmin /Lawn and Lawn Clothes

 

施慧 

Shi Hui

本草纲目·1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1

综合材料,纸浆 

360 x 145 x 48 cm x 2

2009-2010

中国

China

 

 

冬日痕迹,镌印楮素之间,采撷草木,抒风白练之色。千年,在这里穿越。

 

▲施慧《本草纲目·1》

Shi Hui /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1

 

施慧 

Shi Hui

书非书 

Writing, Non-writing

棉线,木板 

40 × 40 × 7 cm × 40, 尺寸可变 

2021

中国

China

 

 

中国的书法如何可织?

 

远古伏羲观天象,察兽迹,演练八卦,始创文字。周代象形,六书俶始,图写文字,由来久已!文字的结构点划蕴情,横斜含意。那点如坠石,横若长河,撇当疾风,捺即远涉,文字不唯记事,万般兴味俱在其中。练字如炼万物,字的笔画构架皆含世界的道理。

 

结绳是另一种人类原生的表情。绳之粗细、聚散、顺逆、深浅,带着身体的力量,正有书织共生的诸般表情。结绳如书,正是将身体的运动还原为书写的运动,呈现诸般幻变无尽的表现。绳结如划,抑扬顿挫如书之边旁部首,别有一种书的快意,带着生的活的力量扑面而来。

 

▲施慧《书非书》

Shi Hui / Writing, Non-writing

 

施慧 

Shi Hui

一千年以后 

In a Thousand Years

宣纸,纸浆,综合材料

1050 × 200 × 40 cm

2021

中国

China

 

 

千年之后,会是怎样?

 

数千年以来,人类结绳记事,河洛占卜;虞廷作绘,五采彰施;致使技艺象道,迭经嬗变,若断若续,延绵不坠。远古的遗迹,支离斑驳,留下多少千年秘案。古金石之学、文字之学,将深山古陵中的旧物,做了深入无断的考察,祈望还原当时的情事,再现原初的面貌,让千载之事莘莘然活于手下。

 

当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洞箫和歌,如泣如诉;有客羡长江无穷,感生之须臾。苏子慨然而言:以变者观天地而不能一瞬;以不变观天地则物我皆无尽。万物各有其主,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声尤在耳,这千年之后,万物嬗变,但那文化的遗存,仍是未来造物的宝藏。今之视苏子,亦若未来之视今,此千万年之无尽矣!

 

▲施慧《一千年以后》

Shi Hui / In a Thousand Years

 

安·汉密尔顿

Ann Hamilton

线型 

lineament

长条文本制作的缠球、书籍、木头、布料

尺寸可变

2022

美国

USA

 

 

“线型”(lineament)一词本义指身体或图形的外形、轮廓;作为本装置的标题,这个词取自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桌上的行星》中的一行,这是一首有关时间、记忆、语言、构造的诗。

 

阿里尔愉悦于自己写就的诗。

那诗来自被铭记的时光

或是他见过的喜爱的事。

 

太阳的其他成分

是荒与芜

与缠萦的成熟灌木。

 

他的自我与太阳一体

而他的诗,虽是他自我的成分,

也更是太阳的成分。

 

诗能否流传并不重要。

要紧的是它们应呈现

一种线型(lineament)或品性,

 

一种富足,哪怕只能隐露

于其词句的贫瘠,

以其为组分的行星的贫瘠。

 

《线型》最初创作于1994年。在此次浙江美术馆新版本的装置作品中,两位表演者将在一张长桌的两端相对而坐,拿起面前经过切割的纸张进行卷绕:一端是一本中文印刷物,另一端则放有一本英文书籍。纸张均以之字形切开,作为连续不断的线被卷起,好似从织布上扯出一条连续不断的线条。由此,二维的页面变为手工塑形的三维物件,徐徐堆积于空旷的桌面。在这连续不断的缠绕中,平面变为球体,矩形变为圆圈,正变为负,字词变为丝线。

 

安·汉密尔顿 

Ann Hamilton

页面 

pages

特别布料和单词制作的书籍卷尾页拼贴

纸本20.32 × 12.7厘米;装框42.55 × 35.24 × 3.2厘米

2022

美国

USA

 

 

我们通过手感、垂褶、编织结构、线的粗细及其动植物或人造纤维材料来了解一块布料。我们或许会被它的颜色和外观吸引,但只能通过触摸来感知其重量、质地和温度。

 

布料将我们包裹,而文字以线状展开。文字给予我们词语,而词语赋予我们声音、语句和意义。我们用文字提问,描述我们的经历,承载我们的思考和记忆。布料和文字仿佛双手一般,它们是两种认知方式。

 

在当前的“页面”中,布料碎片和文字在书封的纸面上相遇。这件作品是对这种碰撞的感受——尺寸和颜色,模糊和透明,布料的真实性,纸张的颜色和磨损,书页碎片上语言的抽象性,它们本身就是残留物。

 

独立的单词和语句的碎片从其他片段的混沌中截出,摆脱了线装或胶装甚至叙事规则的束缚,进入了另一种联系,一种特定字词和布料碎片以及纸张之间的感觉联系,对此我们或许会感到:“啊,是的,就是这样。” 

 

▲安·汉密尔顿《线型》、《页面》

Ann Hamilton / lineament, pages

 

廖斐 

Liao Fei

单向雕塑1-5 

One Way Sculpture1-5

扎带

尺寸可变

2017-2022

中国

China

 

 

扎带的材料本身决定了它自身的延展属性:由它的连接点向外延伸,具有射线的性质;如果要将扎带扣紧的话,必须齿扣对齐,这是单一方向的;如果装反了,它将被轻易地拉出来,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

 

由扎带形成的空间形状毫无疑问是有无限可能的,任何一点变化都可以带来新的形状。然而,基于扎带的材料性质以及限制,它的延展结构却是有限的。

 

在这件作品中,我从1根扎带开始,逐步推演到2、3、4、5……根,以穷举法式的独特思维,展现出扎带所有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尽管扎带是人造之物,鉴于物自体不可知,有限和无限并存的人造之物也许可以成为认识物的一种方式。

 

在此,扎带的造型如同某类“文字”,随着扎带数量的增添,最初微末的改动都将令最后的结果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而有一种观点正将文明的符号系统视作为固定字母的排列组合之结果——它们在最初,也恰恰只是几根扎带般本无特别意义的线条而已。

 

▲廖斐《单向雕塑1-5》

Liao Fei / One Way Sculpture1-5

 

陈汉 

Chen Han

银河 

The Milky Way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2

中国

China

 

 

▲陈汉《银河》

Chen Han /The Milky Way

 

 

线

Lines

 

 

▲策展组装置“线、索”现场

 

宾雅  

Bignia Wehrli

星光书写 

Sternenschrift

记录于35毫米胶卷的星光,喷墨打印,哈内姆勒纸

111 × 167 cm × 7

2014

瑞士 Switzerland

 

 

2012年夏末,宾雅用GPS设备记录下了她的父亲在瑞士的星星山上的农场中制作干草的七天行走路径。2014 年冬天,艺术家用自制的仪器“星笔”(将一台镜头朝向天空的相机与一根“笔尖”相连接),通过用“笔尖”描摹父亲的行走轨迹,长时间曝光的相机将这七天的行走,转换为了七个夜晚的星星的轨迹,并记录在了胶片之上。地面上的行走轨迹,与迢迢星辰间的遥远连线,是父女之间默默不言的情愫与心绪。

 

▲宾雅《星光书写 》

Bignia Wehrli / Sternenschrift

 

依凡娜·弗兰克

Ivana Franke

缥缈缅怀 

Knowledge of Fireflies

黑暗空间装置,球型金属结构,单丝,一个马达,三个灯泡,两个控制元件 

120 x 120 x 120 cm 

2022

克罗地亚/德国

Croatia/Germany

 

 

▲依凡娜·弗兰克作品《缥缈缅怀》所构造的“缓存空间”

Ivana Franke / Knowledge of Fireflies — Theoria Space

 

陈哲 

Chen Zhe

向远的圆是你(上如其星)

You Are a Circle, Expanding (As Above)

可逆变色材料,机械装置

200 × 200 × 35 cm

2021

 

向远的圆是你(下如其纹)

You Are a Circle, Expanding (So Below)

有声录像 

7’40”

2021

中国

China

 

 

《向远的圆是你》由运动装置与慢速录影共同组成,分置于同一个巨型黑方块的两侧,以一体两面的结构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分别回应了“如在其上,如在其下”(As above, so below)这句炼金术箴言。

 

以地球自转轴所指的穹点为中心,星星在夜晚的天幕上永恒旋转,对它们的运动轨迹做一次长曝光,将会显影无数循环的同心圆——“上如其星”。以手指肚轻覆水面,使指纹正好压在临界边缘,抽离时下落的水滴引发不断显现又消失的波纹,在慢速摄影里化作无数循环的同心圆——“下如其纹”。

 

黑方块两侧的圆虽处于不同的时间流速,却共享着同一个中心:它既是星的天极,也是人的指尖。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话说,它既是驱动宇宙万物运转的曼陀罗原点,也象征着人在整合了内在对立面后达到的完满自性。它是一切扩散向远的圆之初,“一切中央的中央,一切核的核……亿万的星体旋转着穿越夜空,它们的光辉映着你头顶的天穹。但你的里面藏着另一个世界,当所有星辰消亡,它仍将存在”。(里尔克《荣光里的佛》)

 

▲陈哲《向远的圆是你(上如其星)》、《向远的圆是你(下如其纹)》

Chen Zhe / You Are a Circle, Expanding (As Above), You Are a Circle, Expanding (So Below)

 

陈哲 

Chen Zhe

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

Study of a Poem by Rainer Maria Rilke

收藏级喷墨图像,手书

85 × 45 × 10厘米,共 3 件

2016

中国

China

 

 

里尔克的诗作《夕暮》描绘了黄昏降临带给人的恍惚体验。将其视为解开“向晚意不适”之谜的锦囊,艺术家在很长时间里都在试图理解诗的结尾——生命为什么要“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它与黄昏如何相关?

 

艺术家比对了诗的译本,专注于其中指涉方向的词,并借助星图的插画反照,最终在一场儿童游戏的残局前领悟——遥远的星星可以从地里生长,深沉的石头可以挂上天。远和近、重和轻、向上和向下、扩张和拘束,它们如此不同,但它们本是同一件事。作品的三联排序还原了以上的渐进过程,同时对应三种理解之道:复写的文字、停格的思考、偶遇的图像。

 

▲陈哲《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

Chen Zhe / Study of a Poem by Rainer Maria Rilke

 

陈哲

Chen Zhe

迷宫离天最近 II

The Nearest Labyrinth to the Sky II

羊毛,混合丝线

280 × 210 × 2cm

2020

中国

China

 

 

艺术家以人类与生俱来的两幅地图为原点,将生物学的命定(颅骨缝图)和占星术的命定(出生星图)并置思考,从身—心的角度回应了神秘学教义中对于人—天关系的理解。人类婴幼儿时期柔软可塑的颅骨缝隙,会伴随成长逐渐闭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曲折纹路,一如记载了我们出生时刻众星在天空中位置关系的星图:二者都诞生自我们的第一口呼吸,包含了我们生命故事的原始元素,也会在我们逐渐展开的时间里、以各自的方式发展自身(颅骨缝隙收缩,行星能量激活)。两幅地图提供的既是确定的预言,也是开放的指引。或许是因为这内在的双重性太像谜语,我们往往只能在亲身活过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它,而在那一时刻(如果不会为时已晚)到来之前,地图将始终位于我们的上方:由血肉织就的刻于头顶,由星星相连的悬于天穹。

 

在《迷宫离天最近》中,艺术家根据不同动物头骨标本的平面展开图,以羊毛和丝线为媒介,重现了高低起伏的生命地图:落陷的骨缝如河谷,闪光的皮壳如山峰,殷红的血脉是新鲜的小径,灰白的斑纹是年长的湖泊。当我们闭上眼,它们是通向意识深处的不可见的通道;当我们站起身,它们是这具身体上方离天最近的迷宫。

 

▲陈哲《迷宫离天最近 II 》

Chen Zhe / The Nearest Labyrinth to the Sky II

 

 

Emotion / Intellection

Recall / Remembrance

 

 

▲策展组装置“绪、缅”现场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绪、缅”现场

 

“叕”组合 

Yi Group

在一起并彼此虚无的隔离 Being Together While Illusional Separating

彼此的头发,白木

1200 × 5 × 300 cm

2020

在一起 Stay Together

铝塑板,彼此的头发

120 × 90 × 5 cm

2020

彼此-1 Each Other-1

头发,钟表

尺寸可变

2020

中国

China

 

 

在疫情期间,艺术家石冰和林仪将他们的头发编织在一起,并将其悬挂在空间中,那些编织中留出来的“刺”和整体的形象很像一张隔离网,它在空间中形成了一个阻碍,但又如此得细微和脆弱,这个脆弱的“隔离墙”如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也映射了2020年的特殊状态。

 

2020年因疫情原因长时间无法出门,莫名其妙地发现我和家人掉了很多头发,我将收集的头发编织成网。偶然一天,傍晚的天空异常得蓝,还有一半月亮在远方,我用相机拍下了这一瞬间,突然一种幸福与悲伤混杂的情绪缠绕心头。我将之前头发织成的网挂在蓝天前,心情复杂,人和宇宙之间形成一种联系,而此刻,我只希望我的家人永远平安,永远在一起。

 

人在周而复始的时间中旋转,无始无终。头发在运动中自身会形成一种扭力,被联动的两个时间(或如同两个人)也因此被细微地改变着。

 

▲“叕”组合 《在一起并彼此虚无的隔离》、《在一起》、《彼此-1》

 Yi Group / Being Together While Illusional Separating, Stay Together, Each Other-1

 

蔡雅玲

Cai Yaling

Polka Dot-White

Polka Dot-Black

2012年8月21日 August 21, 2012

黑的确良布,母亲的白头发

60 × 60 × 3 cm

2014

 

白的确良布,我的黑头发

60 × 60 × 3 cm

2014

 

头发,的确良布

60 × 60 × 3 cm

2014

中国

China

 

 

▲蔡雅玲《Polka Dot-White》、《Polka Dot-Black》、《2012年8月21日》

Cai Yaling / Polka Dot-White, Polka Dot-Black, August 21, 2012

 

 

支勒维纳·康匹纳

Zilvinas Kempinas

动势传递

Live Transmission

VHS磁带、工业风扇

尺寸可变

2022

立陶宛/美国

Lithuania/USA

 

《动势传递》是由两项视觉元素——磁带和工业风扇——所组成的动态作品,它同时也采用了两种非视觉力量,即气流和重力。多条磁带,在气流的作用下活动起来,又受重力和自身重量形塑,连接着细长的建筑空间的远端。这简单的环境创造了磁带/线的无限布局,它不断改变着自身与周围建筑空间的相对位置。这让人想起生物,形状和运动复杂而不可预测。


《动势传递》是一场能量的旅行,从人类的思想(想法就是能量)开始,到电风扇的物理装置以及它们旋转的叶片产生气流。随后空气沿着磁带条旅行,使它们不断移动,创造出不同的形状。最终,能量“落地”为观众所感知,此时此地,他们以最直接和最发自肺腑的形式吸收它。


风扇的嗡鸣白噪声是装置的重要部分,它是磁带条优雅上升和下降时的背景音乐。

 

▲支勒维纳·康匹纳《动势传递》

Zilvinas Kempinas / Live Transmission

 

支勒维纳·康匹纳

Zilvinas Kempinas

流动

Flux

迷你DV磁带、工业风扇、基座箱

基座规格:120×132×132厘米,风扇面安装于离地275厘米高处

2009

立陶宛/美国

Lithuania/USA

 

支勒维纳·康匹纳在他的创作中长期使用VHS录像磁带作为制造动态雕塑的材料。

 

《流动》是一件动感、自平衡的雕塑作品,两条独立的磁带环组漂浮在大型的基座箱上,由上方的一台电风扇吹动。风扇产生的气流牵动两条磁带环;空气从“基座”的表面反弹,又牵动磁带环上升,使它们悬浮于半空并与彼此互动,似打斗,又似舞蹈。

 

这始终流动、不定型的状态,充满着看似重复却微妙的差异,触发并接纳着无尽的凝视与遐想(theoria)。



▲支勒维纳·康匹纳作品《流动》所构造的“缓存空间”

Zilvinas Kempinas / FLUX — Theoria Space

 

印德尔·萨利姆

Inder Salim

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 

Flag series from my terrace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191面旗帜,影像

尺寸可变

2019—

印度

India

 

 

我产生在疫情期间每天制作一面旗帜的灵感,是因为我想要同时“飞翔”以及“停留在地面上”,想要在2019年这个全民隔离封锁的年份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我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发布旗帜的图片和视频片段。旗帜是由之前表演时我散落在露台上的剩下的残余废弃织物所做,十分便利。这几乎变成日常仪式了:在清晨做好一面旗帜,然后看它随风飞舞。

 

我称其为HARKAT,试图用这个词作为“行为艺术”的替代词。与行为艺术相同的是,Harkat也意图本地化艺术行为的细微差别和上下文背景。想要成为“此在”(thisness)密度中的一部分,“be动词”是关键,否则我们会在逻辑层面上感到难以捉摸。简而言之,每一种意义和无意义的同时参与构成了Harkat。

 

分子层面上来讲,隔离封锁期间,常规被出人意料地打破,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创造出超越行为。每一条“飞行路线”都在全新的时间起飞和降落。新的心灵美学学会了接受不完美的状态,谦逊地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和过去的记忆。在疫情期间,要想聆听地球之音,最重要的是在身体的褶皱中深深跳舞……

 

▲印德尔·萨利姆《疫情期间来自我露台上的旗帜系列》

Inder Salim / Flag series from my terrace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 

欧亚大陆 

Eurasia Rod

书和光碟:欧亚大陆,1967;电影,1968,20分钟片段

声音:亨宁·克里斯蒂安森

来源:82分钟

摄影师:保罗·德·弗劳

DVD:1972年,黑白,有声,22'46'',2005

约瑟夫·博伊斯媒体档案,柏林国家博物馆

德国 

Germany

 

▲约瑟夫·博伊斯《欧亚大陆》

Joseph Beuys / Eurasia Rod

 

《欧亚大陆》是一部电影,记录了1968年在安特卫普市白野空间画廊里进行的同名表演。对于约瑟夫·博伊斯来说,欧亚大陆是一个融汇了欧洲和亚洲,以及东方和西方概念的乌托邦。影片展示了约瑟夫·博伊斯正在举行的一种仪式,仪式象征着欧亚超大陆的四个角落的调和。博伊斯用一根长长的铜杖,即“欧亚之杖”,亦称为“欧亚权杖”,寓言式地将世界上这些地方的智慧和精神品质联结起来。电影里这位艺术家穿着覆盖着毛毡的金属鞋,边走边在房间的角落里涂抹着脂肪。

 

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 

我通过消耗来滋养自己 

I Feed Myself With Waste of Energy

文字,写在餐盒上

12 × 18 cm

1978

德国 

Germany

 

 

在这个小小的空餐盘上,约瑟夫·博伊斯写道:“我通过消耗来滋养自己。”

 

▲约瑟夫·博伊斯《我通过消耗来滋养自己》

Joseph Beuys / I Feed Myself With Waste of Energy

 

▲约瑟夫·博伊斯作品所构造“缓存空间”

Joseph Beuys's works — Theoria Space

 

刘佳婧

Liu Jiajing

佩涅洛佩的情书

The Love Letter of Penelope

金属线,电线,梭子,铁板,灯泡,钢丝绳,电机装置

尺寸可变

2019

中国

China

 

 

▲ 刘佳婧《佩涅洛佩的情书》

Liu Jiajing / The Love Letter of Penelope

 

郭耀先 

Guo Yaoxian

共象 

Universal

铝制轨道,数控系统,脑波检测头盔,光导纤维,LED

200 × 200 × 10 cm

2022

中国

China

 

 

▲郭耀先《共象》

Guo Yaoxian / Universal

 

刘国强 

Liu Guoqiang

排列的线、排列的线—冰、排列的线—无题、排列的线—云

Winding Line, Winding Line—Ice, Winding Line—Untitled, Winding Line—Cloud

扎带

尺寸可变

2017-2022

中国

China

 

 

▲刘国强《排列的线》、《排列的线—冰》、《排列的线—无题》、《排列的线—云》

Liu Guoqiang / Winding Line, Winding Line—Ice, Winding Line—Untitled, Winding Line—Cloud

 

郑波

Zheng Bo

生态感悟练习 

Ecosensibility Exercises

影像 

尺寸可变 

2016—

中国

China

 

 

▲郑波《生态感悟练习》

Zheng Bo/ Ecosensibility Exercises

 

宋春阳 

Song Chunyang

记忆的石头 

Memory Stone

羊毛,石头,多媒介

50 × 50 cm × 21 

2019-2022

图像来自NSMC和NASA

中国

China

 

 

▲宋春阳《记忆的石头》

Song Chunyang/ Memory Stone

 

 

 

Composition

(纷纭/繁复)

 

▲策展组装置“综(纷纭/繁复)”现场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综”现场

 

杨季涓

Yang Chi-Chuan

我是一间小房子

Small House

10声道声音装置,声音采集、混音及音场设计:陈珍惠,声音表演:林㵟芝,现场协力:闵一凡 

尺寸可变,20分钟 

2021

中国台湾

Taiwan, China

 

2021年,杨季涓在新北市有章艺术博物馆的“家物事:一场发生在艺术空间的聚落与实践”展览上展出了《我是一间小房子》。作品以现场小屋内的霉与菌斑作为想象的参考,将气味及声音假想为屋子的灵魂和意识,展现小房子本身的记忆与知觉。

 

艺术家与声音工程师合作,共同设计及采集了多种声音:从人发出的极轻微触摸声、呵欠、叹息声或简单字句,到自然界的各式声响。最后,作品以多声道环绕混音制作而成。数十个声音装置与编织交错的音频线,在四周的墙面上攀爬着。声音的跳动和洒落,拟人化地呈现了房子的脉动和思绪。

 

此次,在“缓存在/Being Theoria——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现场,它将如同一个遍布神经的“脑内空间”,细微而绵延地,向每一位踏入其中的观众分享记忆与思绪中的窃窃私语。

 

▲杨季涓《我是一间小房子》

Yang Chi-Chuan / You Are a Circle, Expanding(So Below) & The Nearest Labyrinth to the Sky Ⅱ

 

爱丽丝·凯特 

Alice Kettle

飞行路线  Flight Lines

布面印染,刺绣,棉线、金属丝线、人造丝线等多种丝线

269 cm × 7.2 cm × 804 cm

2022

月亮  Moon

合成织物,木制和塑料固定件,塑料充气管,氦气

半径约3米的球体

2018

英国

UK

 

 

这些新构思的作品体现了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互惠关系。面对当前情况,我们有必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如何让人类与地球和平共处。即使是我们身边的、地方性的事物也会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具有全球影响的事物。

 

作品《飞行路线》展示了人类通过载人飞行实现互联互通,旨在促进文化场所和经验之间的深入对话 。同时,载人飞行(从左到右穿过作品)无疑对气候造成了破坏。该作品参考自然界,呈现了鸟群从右到左穿过作品,向上方盘旋的月亮迁移。鸟类飞行是为了适应季节、大气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人类飞行则是永不间断、无尽无休的。作品寓示人类要协调这些矛盾和关系,重新平衡人类和非人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该作品,“共同存在”、合作共赢、共享广阔同一空间的概念有了更广的含义。《月亮》告诉我们要积极向上,要胸怀抱负,要创造变化。

 

纺织品和刺绣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爱丽丝·凯特《飞行路线》、《月球》

Alice Kettle / Flight Lines, Moon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石室坟墓 The Mastaba

手稿复制品

1977-

保加利亚/美国 

&

 法国/美国 

Bulgaria/USA 

&

France/USA

 

《石室坟墓》是为阿布扎比而进行的一个项目,构思于1977年。拟建地点位于阿布扎比市以南约 160 公里的利瓦沙漠内陆中。整件作品预计高 150 米,墙面长 300 米,宽 225 米。《石室坟墓》由410,000个彩色颜料桶构成巨大的马赛克色块,与当地的伊斯兰建筑遥相呼应。若顺利完成,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当代雕塑(按体积计算)。

 

1979 年,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第一次访问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此后他们多次重返,与阿布扎比人民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石室坟墓》将会是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唯一的永久性大型公共艺术品,也将是他们的最后一个项目。根据克里斯多的遗愿,《石室坟墓》将由他的侄子弗拉基米尔·亚瓦切夫完成,后者与艺术家有着长达三十年的合作,并在最近监制了《被包裹的凯旋门》的实施。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石室坟墓》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 The Mastaba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被包裹的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影像

1961—2021

保加利亚/美国 

&

 法国/美国 

Bulgaria/USA 

&

France/USA

 

《被包裹的凯旋门》是法国巴黎的一件临时性艺术作品,从2021年9月18日星期六到10月3日星期日共展出了16天。该项目在与法国国家古迹中心和巴黎市的共同协作下实现,并得到了法国蓬皮杜中心的支持。在展出期间,凯旋门被25000平方米的银蓝色可回收聚丙烯织物和共计3000米长的红绳包裹着。

 

1961年,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在巴黎相遇三年后开始在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曾有一个项目是对一座公共建筑进行包裹。克里斯多来到巴黎后在凯旋门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从此被这座纪念碑所吸引。1962年他制作了一幅从福煦大道上看去被包裹的凯旋门的摄影作品;1988年,又以此为主题制作了一幅拼贴画。六十年过去,这个项目才终于得以落地实施。

 

在作品的安装、展出和拆除过程中,凯旋门无名战士墓前的永恒之火持续地燃烧。根据克里斯多的遗愿,《被包裹的凯旋门》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团队完成。

 

▲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被包裹的凯旋门》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安奈特·梅莎热

Annette Messager

Les Dépouilles (Skins)

儿童服饰,去芯的填充玩具,绳子

尺寸可变

1997—1998

法国

France

 

身体作为器官和情感的容器,一直是艺术家后续创作的核心。梅莎热演讲中反复出现的“dépouille”一词,在法语中有多种含义:尸体、被剥光的东西、被破肚清膛的身体等。它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对于动物来说,它意味着被剥下来的皮。这一词语恰好概括了梅莎热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创作,通过剥皮和解剖躯体来揭示内心最深处的秘密。谈到她的装置作品《皮》(1997)时,梅莎热惊讶于这些童装和玩具被展开并贴在墙上时,与罗夏测验的墨迹形状非常相似。它们还暗指了弗朗西斯·培根(梅莎热非常欣赏的艺术家)画作里被剥皮、牺牲的人类。罗兰·巴特用“被剥皮的人”来比喻袒露灵魂的爱人,他们变得“脆弱,对最轻微的伤害也毫无抵抗力”。梅莎热的创作在艺术家的剪刀和大头针面前同样脆弱,在观众审视的目光下,它们的柔软和痛苦一览无遗。

 

引自瑞秋·肯特 著,《安奈特·梅莎热作品集:运动/情感》,澳大利亚当代博物馆,悉尼,2014年,第25-26页。

 

▲安奈特·梅莎热《皮》

Annette Messager / Les Dépouilles (Skins)

 

安奈特·梅莎热

Annette Messager

用我们的头发

Avec nos cheveux 

(With our hair)

合成头发,各种物件,黑色包装,丙烯颜料

尺寸可变

2013—2015

法国

France

 

在尝试了各种摄影创作之后,安奈特·梅莎热转而用人体、肢解部位雕塑进行创作,女性和男性的身体局部,中国面具般胖乎乎的婴儿头,巨大的乳房……就像耶罗尼米斯·博斯或奥古斯特·罗丹想象的结合体。在其他雕塑家用石膏打造半真半假的人像雕塑,给它们装饰点缀之际,梅莎热却喜欢肢解人体模型。所有的人体部位被剧院里用来遮光或聚光的黑色纸张包裹。尽管在作品中使用各类部件,梅莎热却对提线木偶或玩具情有独钟。在作品《用我们的头发》中,她把人造物品和棕色假发悬挂在这些黑色的、亚光且易碎的手和手臂上。它们遍布在墙上,如同当代还愿供品般充满魔力。简单的固定手法(随意的结和线)使得它们更为常见,甚至让人觉得平平无奇。从老派的故事到歇斯底里的女人照片,从奇幻文学到19世纪浪漫主义及与吟游诗人相关的绘画,松散的长发一直以来都是巫术的象征。到了20世纪,超现实主义者、人类学和路易丝·布尔乔亚进一步丰富了这类长发的象征:闹剧、神力和权力、童年……梅莎热则为它添上新的荣耀——标志着美与谦逊的女性装饰,这是包括《奥菲利亚》和《抹大拉的玛丽》在内的众多作品向世界展示的感性与温柔姿态。

 

引自芭芭拉·弗雷斯特 著,《安奈特·梅莎热作品集:颠倒》,加莱艺术博物馆/蕾丝时尚博物馆,法国巴黎Dilecta出版社,2015年。

 

▲安奈特·梅莎热《用我们的头发》

Annette Messager / Avec nos cheveux (With our hair)

 

手冢爱子

Aiko Tezuka

确定性/熵(日本6)

Certainty/Entropy (Japan 6)

由艺术家设计的被解开的彩线织物,木制框架 

200 x 208.5 x 2 厘米(装置尺寸);

130 x 208.5 x 2 厘米(作品尺寸);

织物长 260 厘米

2022

日本/

德国 

Japan/

Germany

 

▲手冢爱子《确定性/熵(日本6)》

Aiko Tezuka / Certainty/Entropy (Japan 6)

 

王雷

Wang Lei

文化中国·大汉 

Cultural China: the Great Han

《英汉辞海》搓线及编织技术

183 × 183 cm

2018

 

文锦中华2018 

Textual Brocade, Zhonghua: 2018

2018年全年《北京晚报》纸搓线及编织技术

567 × 409 cm

2017–2019

中国

China

 

▲王雷《文化中国·大汉 》、《文锦中华2018》

Wang Lei / Cultural China: the Great Han & Textual Brocade, Zhonghua: 2018

 

覃大立

Qin Dali

“路径”系列 · 一

Path series - No.1

竹篾,镜面黑钛不锈钢

230 x 130 x 130cm

2020

“路径”系列 · 二

Path series - No.2

竹篾,镜面黑钛不锈钢

250 x 160 x 160cm

2020

“路径”系列 · 三

Path series - No.3

竹篾,镜面黑钛不锈钢

520 x 270 x 270cm

2022

中国

China

 

▲覃大立《“路径”系列》

Qin Dali / Path series

 

赵要

Zhao Yao

有其他的信号,有其他的信号

Signals from Others, Signals from Others

木头,钉子,布,塑料膜,声音,文字

132 × 97 × 100 cm × 4

2022

中国

China

 

▲赵要《有其他的信号,有其他的信号》

Zhao Yao / Signals from Others, Signals from Others

 

刘君

Liu Jun

天罗·万象 Net Kaleidoscope

金属丝

320 × 480 cm

2016

中国

China

 

▲刘君《天罗·万象》

Liu Jun / Net Kaleidoscope

 

凯瑟琳·冯·瑞星博

Kathrin von Rechenberg

莨·鞣

Shuliang-Cocoon

真丝

尺寸可变

2022

德国

Germany

 

▲凯瑟琳·冯·瑞星博《莨·鞣》

Kathrin von Rechenberg / Shuliang-Cocoon

 

黄燕

Huang Yan

俯仰之间

In the Blink of an Eye

丝线,着漆板, LED灯管,变压调节器,电线,影像投影 

1700 × 220 × 300 cm

2021

中国

China

 

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曾经称想象中的地理区域为“诗意空间”,认为人们对它的想象比它的客观现实存在更为重要。这样一种虚构的本体,或者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不受时间控制的空间,有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的特征,好比一方“透明之石”——一种抽去时间概念的模型。

 

视觉感知在寻不到视点的空间中游目,或将赋予我们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时空限制的可能性,让思维在“俯仰之间”无限伸展。

 

脱离了现实中的既定视点,视觉感知得以重构。

 

▲黄燕《俯仰之间》

Huang Yan / In the Blink of an Eye

 

 

Raqs媒体小组

Raqs Media Collective 

贝塔尔/不规则韵律

Betaal / बे-ताल / Arrhythmic 

一件将增强现实编织进真实材料的作品

尺寸可变 

2022

印度

India

 

 

真实的事物,和同样是真实的、但在某种不同意义上被增强的、存在于现实以外或现实以下的事物,这两者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段弱拍节奏(off-beat rhythm),“正常”节拍夹杂着与其不完全同步的拍子。我们姑且称之为“不规则韵律”(Arrhythmic)。

 

印度诸语言中有一些幽灵般的、无节律的存在,它们存在于我们时间的各个时刻之间,被称为“贝塔尔”(Betaal)。贝塔尔曾是一个在印度广为流传的故事中的形象,在今天的这部作品中,则被解读为一个非生命的实体,游离于时间、人物和意识之间。

 

该作品鼓动人们在一个基础结构呈曲折状态的景观中触摸这些存在的模拟装置。景观由钢丝和金属棒搭建而成,遍布着环、节、结、椭圆和孔洞,整体呈现为悬挂在空中的十字形结构。人们的视线被吸引到天空和地面上的缝隙和孔洞,仿佛它们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户。它们通往的是平行时间,一条不同方向的时间轨迹,还是另一种时空坐标?

 

谜题呼唤着答案。它是打开入口的密码,是积蓄想象力的贮水池。就像缠在筷子之间的细丝一样,喜剧和灾难是一根根面条,在一个新手张大的嘴巴里扭打、纠缠,而后入喉。她想知道流体拓扑学是否是通往时间的曲折、折叠和裂痕的不同途径。这也是一个谜,观众只能在走过装置时解开。

 

使用手机观看作品中缠绕的钢丝,将打开一个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创建、并由数字化的物体和线条所构成的场景。空中会出现漂浮的图像,有些来源于拓扑异常现象,有些则来源于被海员们当作锚和连接器的各种历史、文化的结合。其中一些物体只能作为拓扑数学的概念性构想出现。这些空间之谜存在于多维的、概念性的几何学之中,但不存在于三维的、实际的空间,比如结、莫比乌斯环、环面以及意大利面的拓扑结构。作为新型合成现实的演出艺术的主角,它们在相互交织和虚拟之间移动,戏剧性地表现了我们时代的悖论。

 

印度北部恒河流域遗址曾出土过一个大约3500年前的铜铲,其上青铜人形的风格化形态也是一个拓扑学谜题,它看起来像武器,像图腾,像玩具,又像一个我们想不出用途的器具。作品《不规则韵律》跨越时间维度,将形状转化为思想和意图,让装置像主人公一样开口说话。

 

这些独特的数字角色构建了一个“性情”(dispositions)的世界。它们或仰望,或走钢丝,或坐着休息,或把观众的目光从即将发生的灾难中吸引过来,或从宇宙俯冲向陆地,或不愿看天空,暗示一场灭绝事件的发生,或在时间的螺旋中起舞,或端详钢丝线圈,费力地思考。轻柔的嗓音倾吐出谜样的字句,讲述着旅行见闻和生活中的困惑,报道着那些地下的、地质的、宇宙的、惯常的、神奇的、光亮的存在。它们唤起了一个富于哲思和诗意的世界,在那里,时而入梦,时而梦醒,时而沉思,时而创造,时而嬉戏。

 

该作品对我们与世界相遇的尺度提出了疑问。景观中人物的模拟或推测尺寸使视角领域发生了变化,给相遇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方向迷失感,着重强调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在这个“世界中的世界”里,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时刻的不同人物的想法。

 

作品成为了对时间汇集处的占领,对时间结点的占领。时间和不规则韵律的相遇是贯穿着Raqs媒体小组的理念、作品和书写的一个主题。不规则韵律,可以是余音未寂的过去,可以是此时此刻投下的阴影,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想象。它是一把可能的钥匙,打开了蕴含着我们关于如何与时间相处、何为时间,以及时间揭示了什么等问题的门。它让我们思量思想和感觉的速度、劳动的节奏和对未来的展望。在这个场景里,贝塔尔们成为了对话者和使者,在一声声的心跳间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感。

 

贝塔尔们(从某处)出现,并中断了一切(处处)。

 

▲Raqs媒体小组《贝塔尔/不规则韵律》

Raqs Media Collective /Betaal / बे-ताल / Arrhythmic    

 

爱丽丝·凯特 

Alice Kettle

缝一棵树 

Stitch A Tree

棉和各类由线、棉、金属和嫘萦制成的织物 

560 × 10 × 1100 cm

2019—2022

英国

UK

 

 

如同设想的那样,这幅相互关联的巨作是大众参与的艺术作品。每一棵缝出的树都贡献出一份力量,共同组成一片“森林”,借由这个意象传达出对流离失所和边缘化的族群的支持和团结。作品笃信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团结互助。

 

这副作品由6000多棵树组成,来自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的绣匠还织就了另一版本。作品颂扬了本土刺绣的非凡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及针法,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族人民的独特性,突出了绣匠对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做出的重要贡献。在“森林”中,我们作为一个共同体聚集在一起,针脚将我们统一在同一种创作语言中。

 

“缝一棵树”项目的灵感来源于“难民适应力共同体”项目,得益于基利安·休斯“生命之树”的理念,这是一种聚焦优势的叙事治疗工具,它将树视为一种创造性隐喻,邀请人们借由树的形态细致规划他们的生活,犹如树一般从根发源长出果实;从文化历史中溯源展望出未来梦想。

 

▲爱丽丝·凯特《缝一棵树》

Alice Kettle / Stitch A Tree

 

在2022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与植树节前夕,浙江美术馆·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特别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开启 “织树节——缝一棵树”公众艺术计划。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许多市民朋友,参与制作一棵小针线树,再将这些小树缝制在一起,组成一片集体森林。

 

由杭州市民共同缝制的这片森林从春季发芽,随着大家的参与慢慢茁壮长大,于十月在浙江美术馆三楼儿童美术天地亮相,与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同步展出。

 

▲参与活动的杭州市民共同缝制的小树

A small tree stitchd by Hangzhou citizen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vity

 

参与方式:🔗 纤三公教 | 浙江美术馆·纤三 x 云谷学校 “缝一棵树”

 

 

🔗 万物·纤维因缘|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现场1

🔗 现场 |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净因 | Pure Reason · 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特别项目

 

 

缓存在 / Being Theoria · 浙江美术馆

 

展览地点

浙江美术馆1,2,3,4,5,6号厅及部分公共及户外区域

(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展览时间

2022.10.18 - 12.4

周二至周日 9:00 - 17:00

(16:30停止入馆)

 

参展艺术家

白清文、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毕蓉蓉、蔡雅玲、陈汉、陈界仁、陈威、陈哲、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劳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依凡娜·弗兰克(Ivana Franke)、方志小说工作组、娜塔丽·吉伯特(Nathalie Gebert)、生长的房子小组、郭城、郭耀先、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何锐安、黄燕、支勒维纳·康匹纳(Zilvinas Kempinas)、爱丽丝·凯特(Alice Kettle)、李海兵、廖斐、林岗、刘国强、刘佳婧、刘君、刘昕、刘雨佳、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 Markarov)、安奈特·梅莎热(Annette Messager)、彭可、康斯坦萨·皮娅(Constanza Piña)、覃大立、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伊万·罗斯(Evan Roth)、阮悦来、印德尔·萨利姆(Inder Salim)、施慧、石青、宋春阳、手冢爱子(Aiko Tezuka)、八仙过海小组、童文敏、王雷、织觉丛小组、宾雅(Bignia Wehrli)、辛齐、杨季涓、“叕”组合、赵要、郑波、周雯静

 

 

观展须知

场馆开放时间为0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请提前于“浙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平台预约观展。

入馆前,请您扫描浙江美术馆场所码,出示绿色行程码、参观预约码、个人身份证,并配合馆内体温检测、安全检查,必要时核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观众须按预约时间准时入馆,若不能如期参观,请及时取消预约。入馆后请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离,不扎堆、不聚集。未戴口罩或体温异常(37.3℃及以上)、出现咳嗽、气促等可疑症状人员谢绝入馆。

 

 

净因 | Pure Reason · 杭州博物馆

 

展览地点

杭州博物馆室内外公共空间

(杭州市上城区粮道山2号、18号)

 

展览时间

2022.9.30 - 12.4

周二至周日 9:00 - 16:30(16:00停止入馆)

 

参展艺术家

陈界仁、陈哲、克里斯汀·孙·金 & 汤玛斯·马岱尔 (Christine Sun Kim & Thomas Mader)、吴山专 & 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Inga Svala Thórsdóttir & Wu Shanzhuan)、李维伊、廖斐、娜布其、万振宇(Ali Van)、谢蓝天 & 阿鲁西·苏拉纳 & 阿萨玛·图里卡 & 卡沙尔·萨普勒 & 艾拉·塞曼诺夫斯卡雅(Lantian Xie & Aarushi Surana & Aasma Tulika & Kaushal Sapre & Alla Semenovskaya)、王旭、吴鼎、于吉

 

观展须知

场馆开放时间为0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请提前于“杭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平台预约观展。

入馆前,请您扫描杭州博物馆场所码,出示绿色行程码、参观预约码、个人身份证,并配合馆内体温检测、安全检查,必要时核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观众须按预约时间准时入馆,若不能如期参观,请及时取消预约。入馆后请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离,不扎堆、不聚集。未戴口罩或体温异常(37.3℃及以上)、出现咳嗽、气促等可疑症状人员谢绝入馆。

图片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组织架构

 

 

指 导 / Official Director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主 办 / Host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Zhe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Zhejiang Provincial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中国美术学院 

China Academy of Art

 

承 办 / Organizer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Zhejiang Artists Association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Contemporary Fiber Art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杭州博物馆

Hangzhou Museum

 

支 持 / Sponsor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 

Zhejiang Provincial Arts Fund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China Academy of Art Education Foundation

德英基金会

De Ying Foundation

 

展览总监 / Exhibition Director

应金飞 

Ying Jinfei

 

艺术总监 / Artistic Director

施慧

Shi Hui

 

总策展人 / Chief Curator

刘畑

Liu Tian

 

联合策展人 / Co-Curator

刘益红、应歆珣、龙星如、王洪喆

Liu Yihong, Ying Xinxun, Iris Long, Wang Hongzhe

 

助理策展人 / Assistant Curator

奚天豪、段馨、郑林亦心、任越 

Xi Tianhao, Duan Xin, Zheng Linyixin, Ren Yue

 

项目负责 / Project Director

黄燕 

Huang Yan

 

总协调 / Project Coordinator

顾文佳、吴佳钰、许潇笑、赵锦 

Gu Wenjia, Wu Jiayu, Xu Xiaoxiao, Zhao Jin

 

展览执行 / Exhibition Executive

陈钰林、刘欣宇、徐皓钰、刘嘉琛、黄蓉、毛宇、王舒艺、罗诗琳、姚皖情、金磊、毛徐升、罗骏亮、张卉、蒋莫润珠、段晓东

Chen Yulin, Liu Xinyu, Xu Haoyu, Liu Jiachen, Huang Rong, Mao Yu, Wang Shuyi, Luo Shilin, Yao Wanqing, Jin Lei, Mao Xusheng, Luo Junliang, Zhang Hui, Jiang Morunzhu, Duan Xiaodong

 

讲座与论坛召集人 / Convener of Lecture and Forum

刘畑、许嘉

Liu Tian, Xu Jia

 

特邀研究员网络 / Research Weaver

贾勤、龙奕瑭、结绳志(曾毓坤、安孟竹、王菁、叶葳、林子皓)、刘嘉琛、陈旻、宫林林、石冰、陈玺安、孔煜也 

Jia Qin, Long Yitang, Tying Knots (Zeng Yukun, An Mengzhu, Wang Jing, Ye Wei, Lin Zihao), Liu Jiachen, Chen Min, Lilas Gong, Shi Bing, Zian Chen, Kong Yuye

 

空间设计 / Space Designer

其实建筑事务所 

ALL Studio

 

平面设计 / Graphic Designer

非白工作室 

Transwhite Studio

 

 

↑ 向上滑动查看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各届分别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Fiber Visions”(2013)、“我织我在/Weaving & We”(2016)、“无界之归/Boundless Encounters”(2019)、“缓存在/Being Theoria”(2022)为主题。

 

浙江美术馆

Zhejiang Art Museum

 

 

浙江美术馆坐落于杭州市南山路西子湖畔,毗邻万松岭,占地面积三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万两千平方米。拥有各种规格的展厅十四个,其中恒温恒湿展厅五个,展厅面积七千平方米,库房区面积三千平方米。另有中央大厅、国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鉴赏厅、贵宾室、美术图书文献中心、儿童美术天地、美术书店、美术材料用品商店、咖啡吧等多种配套设施。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并利用美术和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

 

 

杭州博物馆

Hangzhou Museum

 

杭州博物馆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风景名胜区,毗邻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展现杭州历史变迁和文物珍藏的人文类综合性博物馆。

 

2001年10月,杭州历史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2011年底,杭州历史博物馆更名为杭州博物馆。2020年7月,增挂杭州博物院(筹)牌子。博物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展区面积7千平方米,分北馆和南馆两个馆区,包括馆藏文物精品系列展《物华天宝——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陈列》《意匠生辉——杭州不可移动文物纵览》《翰墨丹青——馆藏书画精品陈列》《闲情雅致——馆藏文房雅玩陈列》《方寸之间——馆藏邮票陈列》,以及杭州通史陈列《最忆是杭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