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

陈哲

中国

 

1989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近年作品展出于利勒哈默尔美术馆(挪威 2022),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 2021),横滨三年展(日本 2020),Plug In ICA(加拿大 2020),明当代美术馆(上海 2020),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德国 2019),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 2019),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 2018),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 2018),Para Site艺术空间(中国香港 2018),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 2018),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 2017),安仁双年展(成都 2017),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7),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 2016),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6),多伦多大学艺术中心(加拿大 2014),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3),Fotohof艺廊(奥地利 2012),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 2011)等。

陈哲的艺术实践始于对个体意识的探求,由此出发去识别并连通生命的普遍体验。她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痛苦与解脱之间的身体(《蜜蜂&可承受的》)、日与夜之间的黄昏(《向晚六章》)、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你仍然知道的事》)。承袭并延展自摄影这一艺术家最初的媒介,陈哲近年的立体作品尤其关注时间感与光在不同的媒介与现场中的表意可能。她的工作常以长期项目的形式展开,作品之间相互注脚,最终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与研究的过程。

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

收藏级喷墨图像,手书

85 × 45 × 10厘米,共 3 件

2016

 

里尔克的诗作《夕暮》描绘了黄昏降临带给人的恍惚体验。将其视为解开“向晚意不适”之谜的锦囊,艺术家在很长时间里都在试图理解诗的结尾——生命为什么要“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它与黄昏如何相关?

艺术家比对了诗的译本,专注于其中指涉方向的词,并借助星图的插画反照,最终在一场儿童游戏的残局前领悟——遥远的星星可以从地里生长,深沉的石头可以挂上天。远和近、重和轻、向上和向下、扩张和拘束,它们如此不同,但它们本是同一件事。作品的三联排序还原了以上的渐进过程,同时对应三种理解之道:复写的文字、停格的思考、偶遇的图像。

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

收藏级喷墨图像,手书

85 × 45 × 10厘米,共 3 件

2016

 

里尔克的诗作《夕暮》描绘了黄昏降临带给人的恍惚体验。将其视为解开“向晚意不适”之谜的锦囊,艺术家在很长时间里都在试图理解诗的结尾——生命为什么要“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它与黄昏如何相关?

艺术家比对了诗的译本,专注于其中指涉方向的词,并借助星图的插画反照,最终在一场儿童游戏的残局前领悟——遥远的星星可以从地里生长,深沉的石头可以挂上天。远和近、重和轻、向上和向下、扩张和拘束,它们如此不同,但它们本是同一件事。作品的三联排序还原了以上的渐进过程,同时对应三种理解之道:复写的文字、停格的思考、偶遇的图像。

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

收藏级喷墨图像,手书

85 × 45 × 10厘米,共 3 件

2016

 

里尔克的诗作《夕暮》描绘了黄昏降临带给人的恍惚体验。将其视为解开“向晚意不适”之谜的锦囊,艺术家在很长时间里都在试图理解诗的结尾——生命为什么要“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它与黄昏如何相关?

艺术家比对了诗的译本,专注于其中指涉方向的词,并借助星图的插画反照,最终在一场儿童游戏的残局前领悟——遥远的星星可以从地里生长,深沉的石头可以挂上天。远和近、重和轻、向上和向下、扩张和拘束,它们如此不同,但它们本是同一件事。作品的三联排序还原了以上的渐进过程,同时对应三种理解之道:复写的文字、停格的思考、偶遇的图像。

迷宫离天最近 II

羊毛,混合丝线

280 × 210 × 2cm

2020

 

艺术家以人类与生俱来的两幅地图为原点,将生物学的命定(颅骨缝图)和占星术的命定(出生星图)并置思考,从身—心的角度回应了神秘学教义中对于人—天关系的理解。 人类婴幼儿时期柔软可塑的颅骨缝隙,会伴随成长逐渐闭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曲折纹路,一如记载了我们出生时刻众星在天空中位置关系的星图:二者都诞生自我们的第一口呼吸,包含了我们生命故事的原始元素,也会在我们逐渐展开的时间里、以各自的方式发展自身(颅骨缝隙收缩,行星能量激活)。两幅地图提供的既是确定的预言,也是开放的指引。或许是因为这内在的双重性太像谜语,我们往往只能在亲身活过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它,而在那一时刻(如果不会为时已晚)到来之前,地图将始终位于我们的上方:由血肉织就的刻于头顶,由星星相连的悬于天穹。
在《迷宫离天最近》中,艺术家根据不同动物头骨标本的平面展开图,以羊毛和丝线为媒介,重现了高低起伏的生命地图:落陷的骨缝如河谷,闪光的皮壳如山峰,殷红的血脉是新鲜的小径,灰白的斑纹是年长的湖泊。当我们闭上眼,它们是通向意识深处的不可见的通道;当我们站起身,它们是这具身体上方离天最近的迷宫。

向远的圆是你(上如其星) / 向远的圆是你(下如其纹)

可逆变色材料,机械装置 / 有声录像

200 × 200 × 35 cm / 7’40”

2021

 

《向远的圆是你》由运动装置与慢速录影共同组成,分置于同一个巨型黑方块的两侧,以一体两面的结构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分别回应了“如在其上,如在其下”(As above, so below)这句炼金术箴言。

以地球自转轴所指的穹点为中心,星星在夜晚的天幕上永恒旋转,对它们的运动轨迹做一次长曝光,将会显影无数循环的同心圆——“上如其星”。以手指肚轻覆水面,使指纹正好压在临界边缘,抽离时下落的水滴引发不断显现又消失的波纹,在慢速摄影里化作无数循环的同心圆——“下如其纹”。

黑方块两侧的圆虽处于不同的时间流速,却共享着同一个中心:它既是星的天极,也是人的指尖。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话说,它既是驱动宇宙万物运转的曼陀罗原点,也象征着人在整合了内在对立面后达到的完满自性。它是一切扩散向远的圆之初,“一切中央的中央,一切核的核……亿万的星体旋转着穿越夜空,它们的光辉映着你头顶的天穹。但你的里面藏着另一个世界,当所有星辰消亡,它仍将存在”。(里尔克《荣光里的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