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丽·吉伯特

娜塔丽·吉伯特

德国


娜塔丽·吉伯特是位耕耘于新媒体、艺术、女性主义理论的艺术家、设计师。她用装置和研究对科技、非人类生活,以及科技-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想象与演绎。她实验性地创造了全新的种内与种际沟通方式,以此探索私人财产、历史、材料的可能性。在她的作品里,易碎与坚实的材料常被编排在一起。她还是《HREF ZINE》 的编辑之一,在共同产出知识的同时打开对话,讨论环境、哲学、艺术与社会政治议题,以及这些议题间的联系。

框住纺材的模糊性

白棉绳,黑墨水,Arduino Nano板,步进电机,定制电子元件,定制黄铜金属框架,定制3D打印零件,定制钢架

尺寸可变

2019-2020

 

《框住纺材的模糊性》对社会与科技腾飞后的现今科技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该装置中的棉线游走于整个作品中,这不仅是在喻义唐娜·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理论框架,也是在强调数码传媒、电脑艺术史与纺织生产史之间的联系。该作品审视的核心是所在地与材料的基础与限制,这是所有人与物,所有媒介都有的。这种不可避免的物质性在哈拉维看来是知识生产的重要部分。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术之一,织物加工的技术诞生于非西方社会,继而散布全球,既承载了解放的潜能,也具有资本主义的压迫性结构。棉线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相矛盾而模糊的材料,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装置中的打卡系统是雅各提花织机(发明于1805年)运用的穿孔卡片系统,它见证了纺织加工向全球自动化进程的更进一步,也反映了纺织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内在的算法基础科技的羁绊。以网格为基础编织出的图案则暗示着随之发展出的像素化图像。该作品由一组机器与连接着机器的棉线构成,每台机器都有同样的结构,围绕着一个金属框架建成,框架内是运动着的棉线。不过,每台机器的框架宽度各异,于是棉线上的图案密码游走到不同机器上便有了不同的意义。

框住纺材的模糊性

白棉绳,黑墨水,Arduino Nano板,步进电机,定制电子元件,定制黄铜金属框架,定制3D打印零件,定制钢架

尺寸可变

2019-2020

 

《框住纺材的模糊性》对社会与科技腾飞后的现今科技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该装置中的棉线游走于整个作品中,这不仅是在喻义唐娜·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理论框架,也是在强调数码传媒、电脑艺术史与纺织生产史之间的联系。该作品审视的核心是所在地与材料的基础与限制,这是所有人与物,所有媒介都有的。这种不可避免的物质性在哈拉维看来是知识生产的重要部分。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术之一,织物加工的技术诞生于非西方社会,继而散布全球,既承载了解放的潜能,也具有资本主义的压迫性结构。棉线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相矛盾而模糊的材料,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装置中的打卡系统是雅各提花织机(发明于1805年)运用的穿孔卡片系统,它见证了纺织加工向全球自动化进程的更进一步,也反映了纺织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内在的算法基础科技的羁绊。以网格为基础编织出的图案则暗示着随之发展出的像素化图像。该作品由一组机器与连接着机器的棉线构成,每台机器都有同样的结构,围绕着一个金属框架建成,框架内是运动着的棉线。不过,每台机器的框架宽度各异,于是棉线上的图案密码游走到不同机器上便有了不同的意义。

框住纺材的模糊性

白棉绳,黑墨水,Arduino Nano板,步进电机,定制电子元件,定制黄铜金属框架,定制3D打印零件,定制钢架

尺寸可变

2019-2020

 

《框住纺材的模糊性》对社会与科技腾飞后的现今科技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该装置中的棉线游走于整个作品中,这不仅是在喻义唐娜·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理论框架,也是在强调数码传媒、电脑艺术史与纺织生产史之间的联系。该作品审视的核心是所在地与材料的基础与限制,这是所有人与物,所有媒介都有的。这种不可避免的物质性在哈拉维看来是知识生产的重要部分。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术之一,织物加工的技术诞生于非西方社会,继而散布全球,既承载了解放的潜能,也具有资本主义的压迫性结构。棉线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相矛盾而模糊的材料,兼具审美性与实用性。装置中的打卡系统是雅各提花织机(发明于1805年)运用的穿孔卡片系统,它见证了纺织加工向全球自动化进程的更进一步,也反映了纺织技术与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内在的算法基础科技的羁绊。以网格为基础编织出的图案则暗示着随之发展出的像素化图像。该作品由一组机器与连接着机器的棉线构成,每台机器都有同样的结构,围绕着一个金属框架建成,框架内是运动着的棉线。不过,每台机器的框架宽度各异,于是棉线上的图案密码游走到不同机器上便有了不同的意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