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

石青

中国

 

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上海。石青的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的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基础下进行主体化实践和媒介写作,涉及了身体现场、游牧空间、媒介考古及社会主义技术史等领域。他同时也是各种项目的组织者,“激烈空间”(上海)、“重庆工作研究所”(重庆)、“江南基栈”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编织,纺织和组织——陈洪绶,枫桥经验,运筹法,衬衫厂和5G算法

双屏投影

40分钟

2022

 

《编织,纺织和组织——陈洪绶,枫桥经验,运筹法,衬衫厂和5G算法》以三条线索齐头并进:纺织工业的历史技术考古,当地治理与社会关系的组织,技术、文化和地域政治经济的整体性编织,三者在写作中不断渗入和纠缠。
作品选择在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这里如今是中国三大衬衫及纺织配套生产基地,距离诸暨市不远的柯桥更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与上海、杭州和宁波相比,诸暨的纺织业历史悠久但似乎并不引人注目,如此反而给此地带来了某种普遍性的意味。
作品从对陈洪绶的绘画分析开始。作为“枫桥三贤”之一的明代著名人物画家,陈洪绶的人物及山水绘画呈现出一种与当时意趣迥异的装饰性。在西方,装饰性出现于近代手工业革命的前夜;但陈洪绶的绘画却产生于另一种技术和文化背景下(其中包括当地纺织生产所带来的物质基础)。他的作品画面中出现的大量或折或圆的平行线,与衣褶和身体动态共同呈现出了某种视觉上的编织。同时,他的个人生活也被编织到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群像网格之中。
20世纪60年代,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这个涉及基层自治和组织的案例,在1963年被毛泽东同志肯定并亲笔批示推广,直至今天依然被屡屡提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另一个突出的技术组织案例是华罗庚提出的“运筹法”和“优选法”,也曾实践于上个世纪70年代浙江的纺织业中。
浙江是中国手工业和农业极其发达的地区,在近代既滨海又靠近上海,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纺织历史悠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沿海非重点建设地区,大量的“小三线”建设反而给杭州、宁波、温州这些传统纺织重镇之外的诸多城镇带来了发展机会。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会议(莫干山)的举行以及民间经济政策的放开,纺织业全面开花,浙江成为了全球化经济下纺织、针织、印染、化纤及纺织机械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如今,地域文化、纺织生产、气象预报,又重新被整合在5G系统下的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智慧乡村网络之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