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起源与历史
发布日期:2019/11/01 阅读数:

 

何为纤维艺术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学会了利用纤维。编草为衣、结绳记事,都是以纤维为载体的人类技艺。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纤维息息相关。而把纤维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则要晚得多,特别是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纤维艺术,直到20世纪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门类,集古典与现代、浪漫与沉稳、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手工编织与一体,既兼具绘画和雕塑的表现功能,又突出平面和立体的形态特征,具有独特的视觉美和触觉美,不断地给观众以全新的审美体验。现代纤维艺术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壮大,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并向公共艺术和现实生活拓展,展现出无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追溯历史——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的建立 

1988年万曼与林风眠先生在香港合影

 

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与纤维艺术实验室同期成立于1986年4月,由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教授(马林·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创建和执导。1989 年由文化部正式命名,它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1986年,万曼壁挂研究室创作的三幅作品入选国际上最享有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1991年研究室又一幅作品入选第“第十五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最后一届)”。由此,我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成为我国唯一入选“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机构。

1986年,工作室成员与万曼在研究所门前合影。左起:施慧、陈仲常、刘正、万曼、王一波、冉娜·班尼尔、卢如来、朱伟、李健健、曹卫红

 

万曼肖像

 

万曼原名马林·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1932年生于保加利亚,1951年考入保加利亚索菲亚美术学院雕塑系,1953年来中国留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1975年移居巴黎,1986年应邀来浙江美术学院讲学,并成立“万曼艺术壁挂研究所”。

1971年《构成2001》参展第五届洛桑壁挂双年展

 

作为一名国际性艺术家,万曼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促进、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壁挂艺术”;启蒙了中国学院体制中的现代艺术创作。“壁挂”起源于传统的编织工艺,属于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现代艺术。万曼所倡导的现代壁挂创造活动,打开了学院艺术创作的视野,带来了对于新艺术材料和形态研究的探索。壁挂在材料上和空间形态上的突破催生了一种“软雕塑”,建立起现代造型艺术与建筑设计的新的生命联系。《人民日报》称,“这标志着又有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开始在我国兴起”。

 

1973年《阿波利亚》参展第六届洛桑壁挂双年展

《拜占庭Byzantine》250x95cm 1979

在两个有着悠久编织历史的国家——保加利亚和中国,万曼创建了不同于传统形态的现代壁挂研究机构。在第二故乡中国,万曼不仅培养了一批走向国际的壁挂艺术家,而且以其智慧和精神鼓舞了整个刚刚兴起的中国现代艺术。正如郑胜天先生指出的:当人们将壁挂艺术视为传统形式加以接受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现代艺术的首次洗礼。而在他个人的作品中,他对各种“软材料”(棕、麻、松紧带等)以及各种“硬材料”(金属、石块等)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位勇于变革的艺术家。他的努力激发了人们重新认识艺术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1986年,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施慧、朱伟的《寿》,梁绍基的《孙子兵法》三件作品最终入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

1986年,在万曼的指导下,学院制作了多幅壁挂送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施慧、朱伟的《寿》,梁绍基的《孙子兵法》三件作品最终入选。在17个国家51件入选作品中,中国名列总数第三。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壁挂作品26年来首次参加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最早的闪亮登场,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艺术进入国际艺坛的特色之路。万曼及其壁挂研究所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沟通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并把中国气韵和传统元素引入壁挂艺术之中,把当代艺术带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领域的同时,又把大家带回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深思中。万曼极具现代意义的融合思路深深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创作。

 

1987年《对比》400cm

1987年《丝绸之路遐想》325x700cm

另一方面,万曼所倡导的现代壁挂创造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造性地将艺术创作的眼光引向都市消费的现象,他创造了一批具有明晰的后工业社会的批判指向的实验性作品,对于上世纪末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启示的意义。这直接影响了谷文达、施慧、梁绍基等人的艺术创作,形成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9年《永恒的动力之二》

1989年,万曼在北京病逝。“万曼壁挂研究所”的主持工作由万曼的学生卢如来和施慧接替下来,历经众人的探索和努力,壁挂艺术由墙面走向空间,由传统的毛、麻、棉等纺织纤维走向宣纸、棉线、竹子这些更为多元的中国本土材质。2003年,万曼壁挂研究所归入雕塑系,成为雕塑系第五工作室,由万曼学生施慧主持。2015年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之际,其下的纤维艺术系也正式独立成系。近年来纤维艺术系的师生作品在各种艺术展览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万曼先生一生的创作理想已然结构性地纳入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万曼的教育思想——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教学体系的形成

 

万曼是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他的艺术和观念直接影响了谷文达、施慧、梁绍基等人的艺术创作,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在学院内部建立起了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院教育的观念更新。万曼生前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壁挂艺术教育机构。在他留下的大量笔记中,我们发现了一套详细的规划蓝图。他留下的图纸,以“中国国际当代艺术壁挂中心”为核心,对壁挂研究所的教育和拓展做出了缜密细致的规划。他提出,学术研创、驻地艺术家、毕业生的专业课题研究是与创作密切相关的三个阶段,而工作室、画廊则是制作和发表的场所,与创作密不可分;另外,学科的发展还需设立更大范围的艺术交流平台,也就是国内、国际展览,以及他梦想中的国际当代壁挂三年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万曼就构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在今天看来,万曼当年对于艺术教育的构划是完整它是和极具远见的。二十年过去了,对如今的艺术学院来说,万曼的教育构想依旧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建设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诞生万曼“壁挂艺术教育结构设计”手稿 1986-1988年

 

基于万曼先生对于未来壁挂艺术展览及学术交流平台的设想、“产学研”的艺术教育理念以及他对于未来学术研创的规划蓝图,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应运而生。2013年、2016年分别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我织我在”为主题,在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举办,并同时配合纤维艺术学术研讨会,是世界各地纤维艺术家参与艺术互动与学术交流的平台。今年11月26日,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即将开展,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以“无界之归”为主题,呈现国内外纤维艺术家在纤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性转化上的新维度。同时在11月26日下午及27日全天将举行题为“线场——国际纤维艺术的多项链接”国际学术研讨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