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织我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策展人导览(一)
发布日期:2016/10/09 阅读数:

“我织我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策展人导览(一)


当我们走进浙江美术馆,走进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比起传统架上绘画的高冷,这样的纤维艺术展更多了几分新鲜感和亲近感。此次纤维展将浙江美术馆两层的空间整合成一个大展厅,一些未曾开放的场所和空间都陈列了作品。


主讲人简历

许 嘉
2016 年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人,2013 年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助理。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中国美术学院(原国立艺专)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研究生,曾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校、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学院交流,现攻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博士学位。近年来,她的研究重点从中国明清美术史转向当代纤维艺术领域,发表多篇学术性论文,并以艺术家身份参加国内外展览,如“第五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展”(2009),台北、上海、北京、广州的巡回“动漫美学双年展”(2009),“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 在线人间”(2010),54 届威尼斯双年展“未来通行证: 从亚洲到全球”(2011),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2012),“纤维、心维、思维”——中国美术学院纤维和空间艺术展(2013),并参与“八五·85——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五周年校庆展”(2013)的前期制作工作。作为“八零公社”的发起人之一,策划了“传承——捌零公社书画展”(2013,2014)。
主要学术发表文章有《吴彬< 雁荡山图> 的经营位置》(2012),《吴彬< 莲社求友图> 泛论》(2012),《考纳斯的“回顾”——立陶宛考纳斯纤维艺术双年展考察报告》(2012),《棉的舞者——记曼彻斯特惠氏画廊的“棉:全球化的线”展览》(2012),《纤维,作为一种眼光——记2013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13),《重启感知:从< 公共人的衰落>引发的一系列物质文化的思考》(2014)。
错过了导览?没关系,这里为你准备了此次策展人导览指南。
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已于8月25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汇集了全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艺术家的纤维艺术作品,许多作品的材质、文字、纹样、叙事都与艺术家所在的地缘文化有关。对于展览而言,策展人的感受往往独特又直接,这次就让我们跟着策展人,去了解艺术家和作品背后的故事,“透过作品看世界”。
10月9日上午,“我织我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人许嘉戴着耳麦,站在观众围成的圈子中,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神秘的艺术图案转化为公众听得懂的语言。

|
希拉·习克斯,对话-东方/西方&西方/东方,棉,麻,丝,两片,每片480x330cm

制作:La Fabrica, Denburg Art Space,危地马拉,2016,

原始设计:希拉•习克斯(在法国和印度),1973,

原始标题:Wil Bertheux,丝,羊毛,23x17.5cm,永久收藏: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

|
小朋友在大型互动装置《纤云弄巧》上画画
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主题是“我织我在”,所以大家就是会看到有很多作品跟编织有关。大厅的这件作品,是纤维艺术界的老前辈希拉·习克斯的作品《对话-东方/西方&西方/东方》。这件作品是在危地马拉放大了希拉的小型壁挂,经过了好几个地方辗转过来的,有一个编织起不同地域的隐喻在里面。同时前方这件装置《纤云弄巧》将毛线的那种温暖的体感跟浮云轻巧的感觉相结合,营造起一种编织的氛围,观众一进入大厅,就能够感受到“我织我在”的主题。这件作品观众可以进入,小朋友应该很喜欢。

这一届的主题分四个部分叙述,第一个部分是“针言·箴言”。4号厅基本就是这块部分的集中展示,观众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跟针、跟刺绣、跟箴言的隐喻有关。

|
海蒂·芙欧特,旗帜,塑料袋(16片),2014-2015
这件《旗帜》是比利时艺术家海蒂·芙欧特的作品,这些国旗全是用塑料袋编织起来的。据估计,一个塑料袋完全降解大约需要500年,而在这期间,无数的国家消失或诞生又灭亡。这一时间界限启发了艺术家以这种工业化的产物为媒介和手段去探索人类文明过去500年的重要历史。

|
伊斯米尼·萨马尼多& 西蒙·贝克,手工编织物和综丝片建筑,丝,纸线,综丝片,2014-2015
这件作品的材料是综丝片,就是织布机上穿孔穿线的那个部件,是织布机最简单的一个单位。他们选择这个最普通单一的材料,在节点上把它们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构成复杂且巨大的体量。伊斯米尼·萨马尼多和西蒙·贝克的这个作品有一个寓意,就是用最简单的一个单位,去探索创作最无限的可能。

|
金守子,针女,影像装置,2005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其实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织物作品展,更是一场当代艺术的盛宴,我们不但能看到许多传统的亲肤性、编织感的作品,更有一些观念的作品,是在作品的立意或者叙述上进行编织。
金守子的这个影像装置叫《针女》,她穿着最朴素的衣服,简单地扎着长辫,背对着摄像机,就这样一动不动站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人流中间,持续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周围的人群,就从她身边穿过,做出不同的回应。她说每个城市的人们的回应都非常不同,有些城市人们会驻足观看,甚至窃窃私语,有些城市人流就这样匆匆擦肩而过,仿佛她不存在似的。她的身体就如一根针一样固定在城市的繁华街道中,记录下不同人群的反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人种,在这一系列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针女》这个系列在许多地方展过,但是像这次以六边形的平面展示,还是第一次。艺术家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让观众在屏幕的里外两面都可以观看,有一种置身其中、被环绕的感觉。

|
策展人许嘉为大家介绍“绣画”

接下来我们来到《绣画掇英》这个专题部分,刺绣一般被大家说是一门女红小技,被视为一种技巧。那么它怎么上升到一个艺术的层面?这个部分所聚焦的“绣画”就给了我们这个答案。早在北宋的宫廷中就有绣画科,宋徽宗召集绣工三百人,以宫廷画师的绘画为绣稿,然后把它变成刺绣、缂丝和织锦。到了晚明,绣画大力发展,上海松江的顾绣就是绣画的巅峰代表,它以文人画为底稿,不仅仅是在技法上非常的突出,并且在整个格调上、艺术性上大大提高。顾绣的作品,结合了诗书画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文人画,只不过是用丝线和针来代替笔墨而已。
除了绣画作品实物和历史脉络的梳理呈现外,还有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绣谱》,它是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刺绣的理论专著。作者丁佩从刺绣的环境心性、刺绣的选修画稿、刺绣的取材工具,还有它的选配用色和技法要求,以及优劣品评六个方面来阐述绣画。

|
梁雪芳,《荷韵》系列之一,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
绣画在晚明如此辉煌,但到清代逐渐开始商品化生产,当时江南一带所有苏绣庄都称为“顾绣庄”,但其实此“顾绣”已不再是我前面所讲的那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顾绣了。那时至今日,是否还有人传承着真正的顾绣余脉,进行绣画的创作的呢,我想,或许答案就在被誉为“今日刺绣艺术之乡”的苏州镇湖,我在这里聚焦于梁雪芳刺绣工作室,通过呈现马惠荣、梁雪芳母女的刺绣作品,向大家展示传统与当代刺绣碰撞下的今日刺绣。
镇湖这个地方,人口两万,有绣娘八千,几乎每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生的女性都会刺绣。奶奶传给姑姑,妈妈传给女儿,刺绣就这样通过家庭谱系代代相传的。镇湖人习惯把刺绣称为“做生活”,对她们来说刺绣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我采访80岁高龄的马惠荣老人,问她日复一日每天雷打不动从早到晚刺绣8小时累不累的时候,她回答说,刺绣对她来说是最轻松最快乐的事情了。在这种清闲安静、修身养性、不入花花世界的尘嚣状态下刺绣,让心真的静下来,慢下来,才能产生我们眼前这些“不辨为画为绣”的绣画作品。

|
程晓芳,《金刚经》,刺绣,纸,线,32x850cm,2016
艺术家程晓芳则是通过刺绣经书来抒发她对人生的理解,这些经书上的字经过艺术家的手已然难以辨认,我们只能看到针与线的痕迹。经过反反复复的穿刺与盘结,艺术家的身体感到劳累,心灵却慢慢平静,得到暂时的解脱。


|
利西亚·丹妮·特劳顿,亚麻回忆录,爱尔兰亚麻手帕、头发、手工链式缝制,253片,每片30.5cm×30.5cm,2001-2010
这件作品出自北爱尔兰艺术家利西亚,她运用的亚麻这种材料对艺术家家乡以及整个阿尔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枢纽性作用。所以她选择用朴实的亚麻手帕作为媒介来记录那些在1966年至2006年北爱尔兰动荡时期逝去的4000位同胞的姓名。大家在现场能感觉到,一种墓地般很肃穆寂静的那种感觉,这些成片的亚麻手帕就像白色的纪念碑一样。她把它们称为“柔软的纪念碑”,通过它来纪念在动荡年代、战争中逝去的人们。这些手帕上的逝者的名单是用链式缝法手工绣成的。


|
许江 & 袁柳军,山水离歌,金属、弹力织物、金属线,65cm×50cm×145cm×24,2016
大家知道诸暨大唐吗,现今全世界约有40%的袜子都是从这里生产的。如今大唐面临改革整合,许多小厂都关闭了要合并成为大厂。于是有许多老袜机被淘汰,艺术家许江和景观建筑师袁柳军的作品《山水离歌》就是用来自大唐的次品黑丝袜和金属线,重新包裹那些废旧的袜机,令它们在美术馆空间中重新成为主角。大家可以听到这些嘈杂的声音,就是袜机在工厂里工作时的运转声音。这些老袜机的淘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但是,通过艺术创作,我们还能赋予它新的生命。我们把最硬的机器和最软的袜子重新编织起来,通过包裹、捆扎、重塑,老钢铁、老织机被软化为一种梦,一种交织着工业时代的乡愁的梦。聚光灯的照射下,烟雾的笼罩中,一台台需要四个工人才能搬动的黑色袜机呈现舞台中的戏剧性效果,似乎变得缥缈轻柔。这是现代织业的离歌,这是真实的工业山水。


|张永和/非常建筑作品《折扇拱》现场
这边的纸构建筑是中国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探讨了如何用“建筑营造”来回应“纤维编织”这个有趣的问题。材料采用的是杜邦纸,是一种非常轻的、透光很好的材质。支撑的一段段小“肋骨”用的是泡桐木,这可以算是一种最轻的木材。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建筑”是坚固厚重的,而“纤维”则柔弱轻薄,易牵拉难承重。所以张永和的非常建筑事务所尝试从材料自身的结构性出发,探索如何把轻薄的纤维材料变为自支撑结构体系,从而搭建起一个提供荫蔽、玩耍、休憩的超轻拱。如此小的建筑,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道拱,我们站在建筑的入口看不到出口,因为建筑师的目的不只是让纸建筑得以建构起来,还希望有起承转合,让人们愿意进入,形成有意思的空间。

 

|策展人许嘉导览现场
感谢策展人许嘉为我们的精彩导览,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展到10月25日,有了这份指南,还没来得及看展览的还在等什么,走起来~
领取了指南还不够?10月15日、10月20日还有策展人继续为您导览,敬请关注浙江美术馆之友预约~

 

|策展人许嘉导览现场

|
策展人许嘉导览现场
(根据录音整理,经作者审定)微小编/陈曼仪摄影/龚美玲 龚泽政  

 

“我织我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6年8月25日—10月25日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总监:斯舜威
艺术总监:施慧
策展人:刘潇、许嘉、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