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织我在:2016年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项目报告
发布日期:2016/05/15 阅读数:

“我织我在(W&W):2016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于2016年8月25日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自展览3年前创办开始,我们不止限定在艺术史、行业史的范畴进行讨论,而是梳理艺术学院创作经验和地方生产,通过纤维艺术这一界面来反观我们所处的艺术世界和城市生活。

2015年6月,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新闻发布会以及展览“地方的向度”的举行,已经预示着,这一展览项目的开展,将立足于以编织/织造的当下生产和生活,通过地方走访和调查研究的方式,做出相应富有创造力的发言,以艺术的视角来回应关于编织-织造作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讨论。“纤维艺术”这一基点,是我们充分注意并且尊重软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叙述意志和语言,它是柔软但富有张力的载体,并且是一个不断生成,活跃且不稳定的平台,通过突出纤维软材料作为媒介所具备的创造性意义,去透视这一领域记录的时代精神和相关思考。

展览由刘潇、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 Markarov)以及许嘉共同担纲。在2016年,将延续2015年已经展开的各项工作坊,并且通过一系列项目地方现场系列展览、“Fab-Lab”(织作工作坊)、国际艺术教育项目“世界织造:手艺种子银行”(World Wide Weaving)、开幕讲座及研讨会“织物式思考”(Textile Thinking),以及主题展览“我织我在”(W&W)、平行个展“梁绍基:云上云”等多线索策略性工作,来共同践行以“织”为题的展览实践。

 

小型展览:地方的向度

2015年,“大唐:地方的向度”作为三年展的实验展之一,开启了以地方及其织造的相关调研活动。2016年3月,向度小组与策展人以竹编为中心的安吉镇作为调研重点,把“编织”变成具体劳动状态,以及可以传达和教授的上手劳作, 从编织日常器物的来源地,来将编织的目的和用途的观念具体化,并进一步使得关于“编织”这一概念得以更新。

该工作坊取义“Fabricate”的“营造”之义意,把开展前的讲座与艺术家活动作为展览和纤维艺术专业的创作酝酿及发酵空间,并且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掷入通过纤维材料来进行思考的视野平台内。

自2015年8月起,W&W作为连接博物馆展览和学院教育的平台,先后开展了5次艺术家及学者工作坊,包括“社会织造”、“图绘杭州”、“爱的行动”、“使用为先的辩证法”等,一方面带来国际各个领域关于“编织-织造”的创作讨论和学术讨论,一方面也形成了联动学院内外的互动过程。在2016年,Fab-Lab将包括中世纪壁挂及其图像学系列讲座、梁绍基讲座、织造影片会、纤维艺术书房讲座等等,将从3月一直延续至8月。

 

国际学院工作坊:世界织造:手艺种子银行(World Wide Weaving)

“世界织造”是一个实验性的艺术和教育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与奥斯陆艺术学院(KHiO)纤维艺术系联合主办,在三年展开幕日开启首日课程(2016年8月25日-9月10日),并为期两周。与打结和陶瓷一样,编织也从属于人类文化最古老的手艺,我们依然能在世界各地寻找到最为古老的织物。然而织物并不仅限于被编结在一起的材料。通过交换、交易,以及织物中潜在蕴含的各种多层次的社会意义的交流,织物直接联系到了社会织造。

参与该其中的学生将会策略性和实践性的展开研究。他们需要参观杭州周边几个织物制造区域,完成个人项目并参与完成“手艺银行——词典与手册——空间的集合”的编辑和出版。

 

开幕讲座及论坛:织物式思考(Textile Thinking)

本届纤维艺术三年展拟定的主体概念“编织/织造”,将推出一系列与历史中及集当下纤维艺术相关的多个议题,包括博物馆收藏与研究、地方计划等,并沿着民族性之思、手艺留存之思、作为艺术的物质,将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研究作为观察对象进行铺陈,通过织物来重启视觉之外的触-知-思等,从不同的方面回应和延伸本届的三年展的主题“我织我在”。

讲座与论坛将共同呈现出国际场域中尚未大规模呈现的纤维艺术的存在背景与现状,并成为贯穿展览和展览可继续衍生的工作平台。通过纤维艺术这个具有明确的行业感、学科感的展览立场,为艺术提出一点新想法、,新的意见。

其中项目包括主题演讲“通过织物去思考”,以纤维艺术的博物馆收藏为题,邀请到费城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MoMA)、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V&A织物部总策展人等、纤维艺术三年展发起人等,共同探讨在博物馆收藏中,当代纤维艺术的语境和意义;由中国年轻策展人和研究者主持的“纤维艺术绘图之中国经验”、由此次参展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参与的,以纤维艺术展览作为特殊展览模式的“质问展览”专场,以及艺术家讲座等。

 

平行个展:“梁绍基:云上云”

与三年展同期,梁绍基个展“云上云”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早期毕业生,这也是他第一次将个展搬回自己的学院。梁的作品以生命为要核,以生物为媒介,并与自然互动而著称。他以生蚕丝来隐喻人类生命的作茧自缚;他津津乐道于在朽木中发掘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他静坐于乡野山巅,顿悟镜中云幻,以此来化解浮华世间的骚动不安。他的更像是行动和思维过程中留下的遗存,恰似生命之旅的印迹,而非简单的物品。梁绍基的早期作品主要为抽象静态的壁挂和由编织纤维和竹子为材料的装置,并在国际艺术和工艺展览中倍受嘉誉。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1988年梁绍基开始试验制作富有个性化的丝质材料。他养蚕,并将蚕作为其作品现场中活生生的部分。至此,他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新的旅程,他试图融生物学与生物社会学、雕塑与编织、装置与行为艺术为一体。

 

主题展:我织我在 W&W

“编织”作为此次三年展的主体概念,是此次三年展的策展/创作实践的出发点。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构造织物的方式,仅仅依照其材料和技术,便成为承载历史叙述的媒介之一,在各种不同的历史图像中,作为权力意志的符号的织物,也得到了最长久和妥善的保存。而编织所引向和暗示的营造/织造,则是结构一个群体或者系统的方式。在柏拉图的《政治家篇》中,便将编织作为君主般的艺术(Kingship art)。

当下纤维世界艺术版图的中心地区,并非集中在当代艺术的聚集地西欧和北美,更多会指向中国、东欧、中东、南美和非洲。今日纤维艺术版图所勾勒出的,正是一种艺术机制的历史,也是现有泛当代艺术机制的某种溢出。我织我在,是对纤维艺术本体的一次体认,依照其独特的步幅和精神气质,将编织作为一种社会性动作,连接起艺术、产业与地方等相关社会领域的一次展览实践。

展览并非仅仅作为策展人与艺术家多年工作的一个展示空间,相反,作为展览的共同创作者们,更希望更希望以此展现一些、,发生一些、,回收一些长时间的考量。在这次展览里,我们将展示的主要走向定位为:触摸与尺度。纤维艺术以其材料的特性,则以“柔软的纪念碑”与“述演的痕迹”为展示对象,让细细密密的针线将历史、社会、情感的箴言刻写在展厅各处。并且在以视觉为核心的艺术世界,通过编织来唤醒艺术中可触摸的身体的感知。

其中,将有6个小型档案贯穿整个展览,包括“完美的汇合:阿尔伯思与南美”,“Sheila Hicks:五十年日记”,“发生与繁盛:波兰纤维艺术教育1950-1980”,“牡丹的嬗变”,“艺匠与匠艺:梁雪芳和母亲的刺绣”,“包豪斯纺织工坊”。同期,中国艺术家刘韡、何翔宇、惠干源, Williem de Rooij(荷兰), Oscar Murrilo(英国/哥伦比亚艺术家), Piotr Uklanski(波兰/美国),年逾80的艺术家Sheila Hicks,克罗地亚小组Numen/ For Use以及社区毛线轰炸的发起人Magda Sayeg为展览专门完成的作品,都将在杭州的夏天亮相。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联合支持。开幕时间为2016年8月25日,展期至10月25日。

 

媒体联络  

李雯

liwen@zjam.org.cn

刘品毓

liupinyu@foxmail.com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