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归倒计时7天】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即将开幕
发布日期:2019/11/19 阅读数:

“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于11月26日在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11月26日、27日在浙江美术馆还将举行“线场——国际纤维艺术的多项链接”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第二届三年展公教活动回顾

在“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即将开幕之际,我们上期回顾了2016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我织我在”参展艺术家们的精彩作品,本期带大家回顾第二届三年展的一系列公教活动。

 

 

 

“世界织造——手艺种子银行”编织工作坊 

 

2016 年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展出了基于共同主题的艺术和教育类项目。该工作坊由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与奥斯陆艺术学院(KHi O)纤维艺术系、浙江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联合主办。并由两校教师及艺术家共同授课。本次工作坊,邀请了 20 名学员在为期十天的工作坊中,与古老的技艺邂逅及学习。与打结和陶瓷一样,编织也从属于人类文化最古老的手艺,我们依然能在世界各地寻找到最为古老的织物。然而织物并不仅限于被编结在一起的材料。通过交换、交易,以及织物中潜在蕴含的各种多层次的社会意义的交流,织物直接联系到了社会织造。世界织造是一个实验性的艺术和教育项目,将艺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

 

工作坊的另一个内容是“探索卡片织”(Tablet Weaving Explorations)。作为一个个体项目的集合,创立手艺种子银行——词典和手册——空间内的集合(Seed Bank of Crafts – Dictionary and Handbook – Assemblage in Space)。这个项目是一个立足全球的、跨国的、共享的参考空间。

参与其中的学生策略性和实践性地展开研究,参观几个织物制造区域,完成个人项目并开展了“手艺银行——词典与手册——空间的集合”的小型展览。

 

安•汉密尔顿讲座《安•汉密尔顿:近期项目》

 

 

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1956年生于美国利马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系的教授。通过大量的国际展览,她的作品得到了一系列的奖项,包括麦克阿瑟奖、国家艺术奖,维克纳斯艺术中心奖,以及古根海姆学者奖。1999年代表美国参加第48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991年参加圣保罗双年展。

安•汉密尔顿讲座《安•汉密尔顿:近期项目》海报

她最著称于世的是其各种因地制宜设计的大型装置,这些设施以各种现有的物体、纤维和有机材料组合而成,加入了声音和视觉元素,使人产生各种感官上的联想。通过包括印刷、摄影、录像、表演与雕塑在内的各种实践,汉密尔顿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在视觉和语言及触觉方面的比较前卫的探索

2016 3 安•汉密尔顿讲座《安•汉密尔顿:近期项目》

安·汉密尔顿于2016年3月接受中国美院纤维艺术系邀请,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进行了题为《安·汉密尔顿:近期项目》的讲座。

 

FAB-LAB 格兰特•沃森 Grant Watson 讲座之《社会织物:展览空间与生活世界》

 

讲座通过伦敦国际艺术机构(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rts)在2012年发起的展览“社会织物”(Social Fabric)(之后不断延生和巡展至瑞典、印度、德国)为切入点,把英国和印度之间通过织物贸易建立起来的种种关系作为透视织物艺术、纤维艺术的透镜,通过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广泛的文献材料,包括织物样品、旧式纹样、法律文件、政治条款、手稿、剪报、照片、音频及电影等进行不断深化,逐渐涉及当下展览领域的数个问题。


近年来,织物成为了不少展览的主题,同时,还反映在了不少艺术家的创作中。通常艺术家选择织物,一方面是着重于织物本身的材料特性,同时,更是因为织物成为开启展览空间和生活世界展开一系列对话的界面。


对织物和相关艺术的关注,反映出了一些研究的面向:其一是朝向对抽象或者软雕塑的关注,其二是关注织造的一系列过程,其三是女性主义,女性的劳动和手工艺的劳作,其四联系的是艺术与手艺之间的层级制度,其五是艺术与建筑和设计的联合,其六则联系了交易、工业和全球化。

FAB-LAB格兰特•沃森 Grant Watson 讲座之《社会织物:展览空间与生活世界》海报

“社会织物”这一展览原本是由安特卫普当代艺术美术馆的“织物艺术与社会织物”项目发展而来,这一最早期的计划也将在讲座中谈及。这个项目由一系列的材料和实践构成,通过织物的使用,来直接介入社会进程。于是展览形成了从巴西奥伊蒂西卡(Oiticica)到斯特皮诺娃(Stepinova)的构成主义织物等等个案研究,再到约翰·达格尔(John Dugger)高悬在体育中心和游行中的纪念碑式的横幅,以及委托艺术家完成的相关作品。

 

讲座还连接到在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Monchengladbach)阿博泰博格美术馆的展览“织物:公开信”,其中将展出众多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纤维艺术,以及相关的织物展览史文献,梳理近几年,国际相关纤维艺术展览史。

 

 FAB-LAB格兰特•沃森 Grant Watson 讲座之《社会织物:展览空间与生活世界》

 

关于讲者

格兰特·沃森 Grant Watson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导师,专注于策展理论及当代艺术策展。近期的策展项目包括How WeBehave if I Can Dance(阿姆斯特丹),Practice International(伦敦),以及在泰特利物浦展出的”关键词“。

沃森发起了一系列关于织物、织物历史和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展出大计划,“社会织物”(2012,伦敦、瑞典隆德、孟买),以及“织物艺术与社会织物”(2009,安特卫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格兰特·沃森已经展开了与印度艺术界的广泛合作。

 

 

FAB-LAB苏珊•斯托克维尔讲座之《苏珊•斯托克维尔:帆船与地图》

 

地图本身具有一种国际性的无须解释的语言,它是地域的原理图,并将世界连接在一起。日常使用地图是将它作为获得地方、路径、网络和边界的信息源。它还提供给我们描述和理解无法触及的地方的方式,从天空的航道,再到思维的模式。同时还是收集、命令、纪录知识的方法。每一张地图则是用颜色来构造,但其中的颜色意味着政治、文化、社会条件,甚至地图制造者的想象经验。

FAB-LAB苏珊•斯托克维尔讲座之《苏珊•斯托克维尔:帆船与地图》

英国艺术家苏珊·斯托克维尔于2015年10月30日带领FAB-LAB工作坊的参与者,共同绘制想象的杭州地图。并进行了题为《苏珊·斯托克维尔:帆船与地图》的讲座。

 

 

FAB-LAB 斯文•荣克讲座之《NumenFor Use:内部》

 

 

Numen/For Use是什么?

“Numen/For Use”是一个以集体工作方式,横跨概念艺术、舞台布景、工业设计领域和空间设计领域的小组。

小组最早成立于1998年,是在“使用为先”的概念下,三位工业设计师的共同协作成果,这三位设计师分别是Sven Jonke, Christoph Katzler和Nikola Radeljkovi?,他们的分工为思路发散,项目实现和思考。1999年,他们成立了Numen/For Use作为一个集体的身份去覆盖所有他们实现过的工业设计领域之外的全部项目。

Numen/For Use的早期工作主要是发生在克罗地亚的非个人设计和激进的形态简化实验,这都深深植根于高度现代主义传统,主要应用在各式各样的协同性总体应用设计项目中。在接触到多种媒介的设计项目后,他们凭着敏锐的社会思考与巧妙的技术探索,在舞台设计与装置艺术中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呈现形式,赢得了克罗地亚设计协会奖、红点设计奖、布拉格国际舞美金奖等国际大奖。2004年之后,Numen/For Use为马德里的国家剧院完成了大型舞台项目《地狱》,自此,他们更多的参与到了舞台设计的项目中,横跨欧洲大陆。后期,主要驻扎在萨格勒布的国家剧院,与该剧院的莎士比亚戏剧系列等,合作呈现舞台表演。

2008年之后,小组的重点工作则转向没有被具体定义使用的物品和概念设计工作中,在其越来越混杂和实验的作品里,最广泛实现的是N-Light系列和胶带纸装置。

 FAB-LAB 斯文•荣克讲座之《NumenFor Use:内部》海报

 

既非完全的技术生产,也不仅仅是诗意场景的创造,Numen/For Use小组的工作尝试在实物和时代思潮之间进行协调,恰是此刻隐性潜力的彰显。这也体现在其小组名字“Numen”和“for Use”两个概念中:事物原本的样子/使用先行。

在其创作中,有几个具有生产力的概念摆动,艺术与功能,创造与技术,物质与理想,减少与超量,设计与剧场——这些都通过辩证式的过程得到解决,尔后两个方面不断的重叠和保持。在不断的演进和朝向联合的动态活动中,差别逐渐转化为对抗,对抗转化为和谐。

 

FAB-LAB 斯文•荣克讲座之《NumenFor Use:内部》

Numen/for Use应中国美院纤维艺术系邀请,于2016年1月进行了题为《Numen For Use:内部》的讲座。

 

FAB-LAB 克劳迪娅 Claudia Losi《爱的行动》讲座 

克劳迪娅•罗西于1971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Piacenza。现在主要生活工作于摩德纳,在意大利都灵。因为罗西一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不少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展。她热爱自然科学及人类历史,尽管一直用软材料进行创作,但在艺术批评家眼中,她的创作更被看作是一种“生态艺术”。

FAB-LAB 克劳迪娅 Claudia Losi《爱的行动》讲座海报

这次讲座的主题“爱的行动”取自罗西的系列作品,她的软材料雕塑作品代表了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有关共生关系的真实和虚构的形式: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她以中世纪和巴洛克式的肖像、民间传说和幻想为创作源泉,织补起的作品像是一个虚构的动物寓言集,又像是标本的合成图像。

FAB-LAB 克劳迪娅 Claudia Losi《爱的行动》讲座

克劳迪娅•罗西创作自述

我致力于将人和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我的创作主旨,以及通过旅行和探索作为知识经验。行走和体验种种关于地方的深度的知识,在我的研究当中的重点。我的关注点包含了多种领域,从自然科学,例如科学、人种学、地理学,到文学地理、诗歌等等。

Claudia Losi 作品 行为现场

 

张宇凌 讲座《挂毯与图像:欧洲壁挂史》

 

2016年4月25日-27日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邀请到了巴黎一大艺术史博士、艺术史学者和专栏作家,《艺术界》法文版特约编辑,《中国艺术圈小档案》系列纪录片制片人和编剧张宇凌老师来系授课,授课主要内容为《挂毯与图像:欧洲壁挂史》。

课程围绕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壁挂艺术的兴起、图像学的发展从而展开。在各个法国城堡中,出现最频繁的装饰物绝非油画,而是挂毯(la tapisserie),又称壁毯(la tenture)。为宗教和贵族生活服务的挂毯艺术的图像及风格,明确的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编织的技术、社会图像的使用等面貌。其中,从图像及风格的变化的路径,可以一直追溯到新古典主义时期,通过多位手工匠人——绘图师、织毯底图绘图者、织工、绣工等等——的双手,织就得不仅是一幅幅用以装饰得以流传的壁毯,是研究中世纪艺术及其随后的艺术演变的必要参考。即便到当下艺术家,尤其是欧洲艺术家们,其创作中一直潜藏着壁挂及图像的线索。

 

张宇凌 讲座《挂毯与图像:欧洲壁挂史》

讲者介绍:张宇凌 巴黎一大艺术史博士,艺术史学者和专栏作家。《艺术界》法文版特约编辑,《中国艺术圈小档案》系列纪录片制片人和编剧。4月25日主题1:壁挂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方法论主题2: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欧洲壁挂艺术与宗教图像——以《情人与独角兽》为例。讨论4月26日主题: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壁挂艺术讨论4月27日主题1:牡丹——中国传统织物纹样的研究主题2:现当代艺术中的织物艺术:主持:刘潇;邀请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博士姜俊、纤维艺术博士任倢等研究者参与。

 

 

修•洛克 《军鼓男孩》讲座

修•洛克是一位英国伦敦的当代艺术家。他于1959年出生在英国爱丁堡,但他在圭亚那乔治敦度过了他的成长期(1966年至1980)。他的父母都是艺术家。1994年,他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雕塑硕士学位。     

修•洛克广泛运用媒体并且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反复出现的主题和意象包括力量的展现,奖杯,全球化,人民的运动,文化创意,船舶,包装等。     

他的参展经验丰富,在伦敦,纽约,洛杉矶和亚特兰大等展馆举办过个展。他的作品曾被列入2014年美国P3展望新奥尔良双年展,2014年印度Kochi-Muzuris双年展,2013 威尼斯Glasstress White Light/White Heat, Palazzo Cavalli Franchetti,2009年第二届希腊塞萨洛尼基当代艺术双年展等等。     

他的作品被许多私人和公家收藏,其中包括迈阿密佩雷斯艺术博物馆,泰特美术馆,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布鲁克林博物馆,阿诺德•雷曼收藏,肯博当代艺术博物馆,沃尔索尔新兴艺术画廊,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亨利•摩尔学院和政府艺术收藏。     

修•洛克从陈旧褪色的织毯、横幅和旗子中汲取灵感。这些东西虽然起毛了、破烂了,但仍保有着它们的力量。洛克在三年展上的展品都是由绳和塑料珠制成。图像表面磨损破旧,就好像这些作品历经了岁月沧桑,或是缝补起来的。洛克喜欢使用塑料之类因全球贸易而便宜、易得的材料,然后把它们做成很贵重的模样。

 

修•洛克 《军鼓男孩》讲座

修·洛克于2016年9月28日受中国美院纤维艺术系邀请进行了《军鼓男孩》的讲座。

 

阿德里那•珀尼德尔瓦(Adelina Popnedeleva)《材料在纤维艺术中的表现》系列讲座

保加利亚菲亚国家艺术学院织物艺术的副教授阿德里那·珀尼德尔瓦(Adelina Popnedeleva)在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做了系列专题讲座,主题是“材料在纤维艺术中的表现”。阿德里那·珀尼德尔瓦1956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她同时又是一名艺术家、教育者和策展人。珀尼德尔瓦得了物理学的学士,并且在国家艺术学院接受艺术训练,在织物系师从迪米塔 ·巴乐福教授。在1988 年获得织物艺术的学士学位,并且在2008 年获得视觉艺术与理论的博士学位。珀尼德尔瓦自1999年开始表演艺术的实践。她一直谈及自发性的工作;此后她继续完成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博士学位,由此去观看她过去的作品,会产生更具有分析性的视角。此次系列讲座也给纤维艺术系的学生开拓了视野,从多维的视角分析当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学术研讨圆满成功。

阿德里那•珀尼德尔瓦(Adelina Popnedeleva)《材料在纤维艺术中的表现》系列讲座

 

纤维艺术三年展研讨会

2016年9月26日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研讨会“织物式思考”于浙江美术馆展开,为期两天。研讨会的主题是:一种有趣的、针刺的知识——超-智力时代下的“织物式思考”。

2016年9月27日 纤维艺术三年展研讨会 从左至右为:

(学者)萨拉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客座教授,(策展人)高士明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许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织物式思考”,是在对“织”的本义及其衍生意义的理解之上所做的进一步延伸。“织物式思考”不仅仅是在织物中呈现特定的历史或故事,不仅仅指作为“织”的劳作进行陈述或表达,也不仅仅为通过织物的背后讲述其运作的机制和文化的意蕴,更意味着像织物一样的交织、繁杂,却又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

“我思故我在”,用“思考”回应“存在”的命题,是“织物式思考”对“我织我在”三年展主题的最有力阐释。

“织物式思考”的主体,即是“我织我在”中的“我”,他们是手工匠人、艺术家、制造者,也是收藏家、学者、研究者,还是哲学家、文学家、策展人。研讨会以这些主体的划分作为讨论专题的分类依据,从哲学家、研究者、博物馆学者、策展人、艺术家、评论家等不同身份切入,来阐述不同视野下的“织物式思考”。

研讨会包括了“通过织物去思考”、“纤维艺术的语境和语义”、“纤维艺术绘图之中国经验”几个讨论板块

 

 

玛格达 magda sayeg工作坊 

 

艺术家简介

玛格达被称为毛线炸弹之母。十年来,她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处,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在墨西哥城被针织、钩针编织所包裹的巴士以及她在罗马的La Museo des Esposizione举办的第一个个展。

一开始,这位单亲妈妈决定把自己在布鲁克林的小公寓,进行一下简单的维护。决定用一个小小的变化来改变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个视觉感受。于是她用钩针做了一个紫色的门把手。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社区中的各家各户,都纷纷动手用毛线和钩花改造起自己的门前。不再使用的邮筒、树干、垃圾桶都被包裹成彩色的新物体。

彩色与针织材料所能实现的形式,某种程度上是简单的、通俗的、视觉上好看的,当与空间和具体的物发生关系时,则不断的涌现出幽默和惊喜。后来逐步演变成了在世界各地的大规模装置,包括与世界各个公司的合作。

“我的激情是与材料伴随在一起的:我爱在环境中置换手工的材料,尤其是针织材料,特别是在与该环境格格不入的环境中…不料竟发现他们可以很和谐地共存。我非常了解这种材料的局限性,可我还是继续挑战。当我用手工制作的软材料覆盖在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上时产生了一种转变。这种相互作用改变了物体本身却并没有拿走其身份或麻痹物体的原函数。正是这种意外使用的材料使这些对象变的有生命,成为雕塑,甚至重新定义或解释空间。这环境变化的探究使我明白:要诱使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非传统的、有趣的地方。

 

玛格达 magda sayeg工作坊 

工作坊协助艺术家一起使用毛线织片包裹了一艘从西溪湿地运到浙江美术馆的传统摇橹船。将标榜艺术家个性的艳丽色彩与传统木船结构相互融合,成为美术馆的一个亮点。

 

玛格达 magda sayeg工作坊 

2016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从筹备期至结束,完成了“神之眼”工作坊亲子课堂、纤维书房、与星星的孩子共度周末、美术馆artlab——开放型艺术驻地创作项目“岛屿”、共织工作坊、印制牛仔厨房T恤工作坊、纤维剧场:加吉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新西兰纺锤工作坊、策展人导览、母亲的艺术——我知我“绣”、小小观展师等近20场主题式的公共教育活动,不仅包括了纤维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还与小学合作,将第二课堂引入展览中,成人工作坊则更加偏重上手的劳作,甚至杭州一些优秀社会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纤维给人的温暖感觉也展现了一种特殊的关爱,一方面柔软的材料对自闭症儿童可起到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纤维的触感与温度可传递到每一个观众身上,将殿堂中的艺术变得亲切。

 

“无界之归”2019年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展将于本月26日开幕,将有更多艺术家的精彩作品,敬请期待!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