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归】重磅艺术家之无边的抽离(二)
发布日期:2019/12/24 阅读数:

“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于11月26日在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11月26日、27日在浙江美术馆还举行了“线场——国际纤维艺术的多项链接”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已正式开幕,相信大家已经去美术馆大饱眼福,小编将带领大家详细了解各个单元下的重磅艺术家们。

 

重磅艺术家 之 交融的间隔

“交融的间隔”试图通过参展艺术家所具有的时代敏感度和未来预知性,将近三年国内外纤维艺术创作生态相对完整、集中地给予呈现,包括纤维艺术在全球化语境的相互交融的依存中,不断延伸与现实社会、日常生活、消费文化的介入性实践的殊异结果,以及构建纤维艺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性转化上的新维度。特别是纤维艺术在有形与无形、虚与实、光与影的间隔结构中,构成了个人对现实生存实在感受的多维生长的创作生态。

 

野田凉美Suzumi Noda

 

 

 

野田凉美,1951年生于日本大阪,并在大阪居住至今。野田凉美一直活跃在日本及国际艺术界,多次参与各种展览、教学、艺术家驻留项目及研究工作。1972-1974年,野田凉美就读于大阪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同时在1972年就读于京都北部的川岛纺织学校纺织专业。毕业后的三十年里,野田凉美从事教育工作,主要教授设计和色彩搭配。后又转而专门研究纺织艺术,包括可穿戴的艺术和雕塑装置。

 

1985年,野田凉美用羊毛毡制作的一件艺术品在朝日当代工艺品比赛中获奖,从而在京都马罗尼埃画廊举办了首次个人作品展。直至今日,野田凉美的作品每年都在日本展出一次,还曾远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波兰、韩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立陶宛、瑞典和英国等国家参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野田凉美在作品中融合奢侈品和再生材料,包括纺织生产中心的废料,如服装、产品标签、塑料纱线、面料样品和边角料以及织机配件等。通过把各种材料和主题并置在一起,她的作品探讨了健康、消费主义和生态等社会问题。1998年,野田凉美开始在创作中使用数码印花面料,她用这种新材料创作的首个系列作品结合了可穿戴的艺术和装置作品,包括椅子、凳子、针织衫和珠宝。此外,2009年起,野田凉美还使用了涂漆线、平箔线,以及来自世界著名传统纺织生产中心——京都市中心西津纺织区的再生丝绸和服腰带等材料。2015年,斯德哥尔摩的一位画廊主人将一些亮黄色砂纸送给野田凉美,“砂织物”系列作品由此诞生。2017年起,野田凉美开始创作这种新材质的装置艺术。她创造出一种表面覆盖着彩砂、类似于砂纸的织物,其中有些织物还参考了提花织机穿孔卡的设计。通过运用这种被称为“砂织物”的新材质,艺术家把服装和其他艺术对象当作一种表现形式。

 

2006-2017年,野田凉美担任川岛纺织学校的主管之一。在2012-2017年的六年里,同时担任京都艺术设计大学(京都中经艺穗大学)的专家教授。2018年开始一直担任京都艺术大学(京都市立大学)的专家教授,并任川岛纺织学校顾问。

 

《荡秋千》Swing On A Swing 提花织机穿孔卡片、漆线/Jacquard-Loom punch-cards, lacquer thread 800cm×500cm×5cm 201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用羊毛来创作作品。为了了解羊,我专程去了一趟内蒙古。内蒙古人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简单而朴实。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该专门选用进口羊毛,我可以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熟悉的材料,比如包装材料、标签和其它废弃的材料等。我生活在大阪,那里并没有生产羊毛或是棉花的田地。我把废弃材料重塑为更加细腻而敏感的物体,我可以轻易地用针织技术解构和重建这些物体。

 

如果生活在一百多年前,我只能用天然纤维和其它一些天然材料(比如漆)来创作。但我生活在大阪这个现代化的消费社会里,因此,对我而言,使用那些在市郊能获得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更为重要。我的周围有丰富的色彩、令人惊叹的纤维和材质,因此我要尽可能地把它们利用起来。

 

用提花织机可以创作出繁复的织物。基本上,一开一合之间,经线和纬线就决定了将会呈现的效果。不管结果怎么样,每一次的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想象。在纺织界,繁复的手工纺织品备受青睐,为创作者带来了满足感。然而,我更推崇一种极简主义的思想,但并非禁欲主义的思想。我想保持一种状态,让我的思想、身体和每一个细胞都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空气的流通。

 

我的装置作品的两个组件是秋千。秋千象征着怀旧。它连接着如今用计算机批量化生产的时代,与过去只能手工制作生活用品的时代。荡秋千时,我可以回到自己的童年时光。那时,人们用提花穿孔卡片来制作织物。如今,提花织机已经不再使用硬纸板穿孔卡片,保留下来的打孔式织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穿孔纸。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电脑化,大多数提花织物编织结构的程序已经用硬盘被输入到织机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出现之前,提花穿孔卡片具有代表性,它也是早期批量生产的一种象征。事实上,它预示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二进制的发明——就像编织基于孔和线一样,二进制则基于0和1。

 

手工制品和工业化制品之间存在着二元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提花穿孔卡片象征着两者之间的摇摆。它代表着我们的思想在现代和传统生产技术之间的摇摆,以及我们选择日常生活用品的方式。传统的和未来主义的东西能够兼容,融合之后还能创造出二元性的新表现形式。

——野田凉美

 

米格尔·罗斯柴尔德Miguel Rothschild

 

 

米格尔·罗斯柴尔德,1963年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87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家艺术学校美术专业。此后成为独立艺术家,并于1991年前往柏林艺术大学深造。1994年,在艺术家瑞贝卡·霍恩指导下获硕士学位,现居柏林。

 

米格尔·罗斯柴尔德的艺术灵感源于他对艺术的质疑。在这场内心的辩论中,可逆的形象出现了,他们都是以摄影为出发点。远观其创作,罗斯柴尔德令人印象深刻的星空,气势宏伟壮观。但是,当我们从近处观看时,它蜕变成了一个梦想破灭的寓言。如此看来,像大头针和钉子这样的辅助物,似乎非常漂亮。它们闪耀的钉帽镶嵌于繁星之中:在罗斯柴尔德看来,这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所有现象本质的问题。他渴望,不惜任何代价,发现隐藏在万物背后的东西,不过前提是万物背后的确隐藏着某种东西。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艺术逐渐被塑造成超越存在的投影,所以罗斯柴尔德才想尽可能仔细地分析其属性。为此,在挂到展厅之前,摄影作品必须先放到检验台上仔细检查。一旦到了展厅,这些作品就会被小心翼翼地穿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属性削弱的时候,其确定性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意义。所有静止的东西都开始动摇:直到它们最终为新的视觉感知模式所取代。

 

虽然并不是个梦想家,但罗斯柴尔德还是受到那个浪漫时代的启发,这一时代将其自身视为具有审美意味的宗教的延续,其时代精神是能够接受矛盾性,只有了解时代精神,并锁定于其时代精神,所有神秘事物的美才有待于最终的揭示。

 

米格尔·罗斯柴尔德的作品由柏林的Kuckei+Kuckei画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RuthBenzacar画廊和巴黎Bendana Pinel当代艺术画廊代理,并在一些国际艺术展上展出。

 

 

《挽歌》Elegy 印花织物、鱼线、铅球、环氧树脂、亚克力、框架摄影/Print on fabric, fishing line, lead balls, epoxy, acrylic, framed photography 300cm×550cm×280cm 2017

常驻柏林的阿根廷艺术家米格尔·罗斯柴尔德借用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晚期的一首诗《挽歌》作为装置作品的题目。博尔赫斯的《挽歌》是普遍厌世感的集体快照。主人公沉浸在某个人回忆有机会遇见著名的阿列夫(Aleph,希伯来文第一个字母)的观点,A代表着宇宙中包含世界上所有其他点的那个点。

 

罗斯柴尔德还关注一些含糊不清的特殊观点。他的挽歌与观者的感受有关。一个意象引发了更多的意象,海洋是天空,天空也是海洋;它们就像硬币的两面都有待于被人们发现。博尔赫斯曾写道,继续前进就是改变周围环境的形式。

 

在这部作品里,罗斯柴尔德表现了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兴趣。其早期作品以忧郁为主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挽歌》时,人们同样可以在《死亡警告》(2013)和《死亡无所不在,即使在阿卡迪亚》(2009)当中看到这种忧郁。在《挽歌》中运用的手法,与其早期大规模装置艺术作品《再见忧郁》(2007)相似——这是艺术家首次提到阿尔布雷特·丢勒。艺术家用《挽歌》这件作品再次向这位德国著名的版画艺术家致敬。

 

 

 

 

邢丹文Xing Danwen

 

 

邢丹文,生于中国西安,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并获学士学位,于2001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

 

拥有绘画背景的邢丹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介入摄影媒介的探索,并坚持不懈地尝试影像创作及其边界的实验性。近年来她开始涉足于物质和材料的运用,打破媒介之间的界限和空间塑造,更加自由地游历在多元素的装置中。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艺术家在对社会形态、女性身份、城市化对个体生存的影响等等问题给予持续关注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综合性艺术语言,进一步突破艺术的边界,以此成就艺术实践的丰富多样性。

 

邢丹文的作品一直处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位置,活跃于国内外的当代艺术舞台上。作为一位突出的摄影和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以及杰出的女性代表,邢丹文的作品广泛地被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学术性杂志出版及艺术评论人反复提及,成为当今国际艺术界的学术话题之一,并被编入多本重要的国际书籍。其作品在国内外众多的美术馆和国际性双年展、三年展上展出,诸如悉尼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国际摄影中心、洛杉矶盖蒂艺术中心、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鹿特丹Boijmans美术馆等;也被以上美术馆及乌利·希克、瑞士银行、FNAC法国国家艺术基金等许多国际重要私人藏家及艺术机构收藏。2017年她的个人回顾展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举行。2018,她又获得了AAC中国年度最佳艺术家提名奖。国际著名艺术出版社Prestel已计划于2019年秋出版发行邢丹文25年艺术实践的个人专辑。

 

 

 

《线》 Thread 双视频影像装置,全高清,立体声配乐/ Two-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HD, stereo sound 11’30” 2018

在这件作品里,邢丹文试图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关联的复杂性,以及“爱”的关系和角色。影片由艺术家本人和她的父母出演。

 

屏幕的一边是母亲沧桑的手,充满了爱意和关切,日复一日不停地编织;屏幕的另一边,女儿穿着这件毛衣裙,在奔走中,衣服被渐渐拆解。当女儿的身体慢慢地赤裸,一种解放了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意味着失去了保护,身体变得脆弱和易受伤害。即使被线束缚,对自由不可遏制的渴望驱使女儿奋勇前行。这两组行动看似各行其是、相互对立,观者却可以感受到母亲和女儿似乎是同谋,正在秘密分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默契。

近期将陆续推出“无界之归”2019杭州纤维艺术展艺术家简介,敬请关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