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归】重磅艺术家之逾界的纠缠(一)
发布日期:2019/12/27 阅读数:

“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于11月26日在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11月26日、27日在浙江美术馆还举行了“线场——国际纤维艺术的多项链接”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已正式开幕,相信大家已经去美术馆大饱眼福,小编将带领大家详细了解各个单元下的重磅艺术家们。

 

重磅艺术家 之 逾界的纠缠

意味的是纤维艺术在形而上的、不受边界限制的跨媒介创作,以及不断超越现有经验之外的纤维艺术的创作未来。尤其是高科技、新媒体对纤维艺术在媒介材料上的拓展和语言方式的探索,尝试着打破以往传统纤维艺术媒材的局限和静态的模式,以建立数字纤维、数码编织、智能织物、生物纤维等新媒体在当下和未来趋势所进行的多维交织与链接。借此激发纤维艺术在更宽泛的、混生的,甚至不可预见的艺术实验过程中,持续逾界、创新的多元格局。

 

上野真知子 Agano Machiko

 

 

 

上野真知子,1953年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西部地区。神户是个大城市,但在五六十年前神户与自然息息相关,所以上野真知子自幼对自然环境就非常熟悉。她后来进入京都市立艺术大学,主要师从日本当代赫赫有名的陶艺大师八木一夫之妻高井俊彦学习编织艺术。

 

当时世界各地纤维艺术运动蓬勃发展,上野真知子有幸从老师、学长和一本由田中野公司发行的杂志中获知了一些瑞士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信息,并在大学期间尝试参加纤维艺术运动。在读完研究生后,上野真知子耗时四年之久,得一佳作,并于1983年首次入选洛桑双年展。之后她又以各种不同材料创作而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参展,包括丝质透明硬纱、竹子、钓鱼线、不锈钢丝、楮皮纸浆、陶土、树脂胶浆、发泡聚苯乙烯等。

 

上野真知子曾先后在两所学校教授纺织艺术课程,1995年至今在京都北部的京都精华大学艺术学院执教。其纤维艺术生涯始于大学期间的编织艺术训练,毕业后上野真知子尝试了许多材料或技术。1997年,她开始创作针织艺术作品。该作品形状颇似巨型围巾,6米宽,30多米长,最终几乎可以将她本人隐藏到作品之中。因其规模宏大,以及透明鱼线材质的运用,上野真知子感到可以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然的情感。几年后,她又尝试用纸来表现像波浪一样的水面效果。此类作品曾在比利时、英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多个展览中展出。

 

此次参展的针织艺术作品,8米宽,11余米长,用楮皮桑皮浆制成纸,通过拉伸某些地方来表现波浪形,悬挂在天花板上。上野真知子希望在自己作品的围绕之中,观众能感受到一种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自然氛围。

 

《无题》Unyitled 上野真知子/Agano Machiko 不锈钢丝、尼龙线、楮皮/Stainless wire, nylon thread, kozo 300cm×800cm×800cm 2011

我认为日本艺术家擅长从自然中捕捉艺术创作的元素,并用这些元素创作艺术作品,再用抽象的方式来表现。

 

日本有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叫作“见立绘”(Mitate),或日本人认为就是用他物表现此物的方式。京都一个石艺花园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园中并没有自然景观,只是用15块石头在沙子上划出了一些线条,但这些线条却反映了山川的自然景观,创造了一种体验。对物体的极度抽象,将整个物体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我自己有时也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

 

过去三十年来,我一直以自然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我无法否认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在日本世世代代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了对自然地貌和自然中某种无形力量的敬畏。即使现代生活似乎正在迅速地摧毁日本的自然,但这些情感在我的意识中依然强烈而深刻。

 

1991年,我的针织艺术作品在京都的Gallery Gallery画廊展出。我用透明的单丝织成开放、透明、薄雾状的网。然后把含有不锈钢细丝体量更大的作品与单丝连到一起,使整个作品的结构更加稳定,并提升空间的反光效果。然后我为针织作品的某些部分增添了纸的元素,来确保从天花板或地板上拉伸而成的形状。

 

我感觉有必要将我的针织艺术作品扩大到更大的范围里,用简单的针织技术来表现神秘的自然形态,如风形成的图案、流水侵蚀或风卷残云的形状。我希望人们在我的作品围绕之中,能感受到捕捉光线的种种可能。

——上野真知子

 

迪伦·费什 Dylan Fish

 

 

迪伦·费什,1991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圣凯瑟琳市,曾以全额奖学金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纤维与材料研究系,现居芝加哥。曾获得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芝加哥艺术学院沙皮罗研究与合作中心、芝加哥大学艺术、科学与文化协会和美国艺术基金会的基金。《芝加哥论坛报》、《海岸》杂志刊登过对其作品的评论,其作品发表于《新美国绘画:评审艺术展》出版物。费什的作品曾在加拿大、南非、德国和美国展出,包括新斯科舍省艺术馆、盖洛德建筑博物馆、伊利诺伊州洛克波特博物馆、汉堡美术学院、诺瓦艺术与设计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沙利文艺术馆。此次展览标志着费什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

 

基于对工艺、技术和设计关联性的探究,费什的作品用过时的技术和工艺所造成的缓慢来挑战数字生产和消费的快速本质。在新技术发布之前,谁又能预知它们可能会造成的危害?从核武器到网络监视,对创新的推动无一不威胁到我们的人身安全、个人隐私或整个环境,其代价是我们对这种进步无法监管。用一个50码的编织物来模拟存储设备,来挑战我们如何存储数据以及为什么存储数据这些最基本的想法;当编织物从网络下载大量数据的时候,艺术家用一个小LED指示牌来减缓读取的速度。材料被用来制造故障,而费什确信,只有在它们遭到破坏并被再次利用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它们的本质。

 

 

《加密档案03.FFF》/Encrypted Archive 03.FFF  织物尺寸:10.1cm×381cm / Cloth Measures:10.1cm×381cm 2017

 

迪伦·费什携同丹尼尔·约翰斯通,艾玛丽·卡特李奈,斯蒂芬·格洛瓦基/  Dylan Fish with Daniel Johnstone, Amay Kataria & Stefan Glowacki 提花织物(黑色人造丝经纱与白色人造丝纬纱)、19个编码霓虹灯(氩气)、19个变压器、19个LED、Arduino Due微控制器板、亚克力、导管、GTO电缆、18号电线、树莓派3B+/Jacquard woven cloth (black rayon warp & white rayon weft), 19 coded neon lights (Argon Gas), 19 transformers, 19 LEDs, Arduino Due board, acrylic, conduit, GTO cable,18 gauge electrical wire, raspberry pi 3 B+ 初始装置:76.2cm×15.2cm×15.2cm / Initial Installation:76.2cm×15.2cm×15.2cm

《加密档案03.FFF》是一种织物的文件格式。这匹织物以50码的定制编织布作为模拟存储设备,含有文本、音频和图像在内19个不同的文件。

 

该项目重新设想了我们如何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存储和隐藏数据。在一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如何存储数据,或者如何把一种无法读取甚至无法识别为存储设备的文件格式,提取出来呢?在当今奥威尔式的数字监控现实中,这个项目质疑了隐私的重要性和加密功能,以及我们存储数据的方式和原因。

 

这些织物文件格式的结构在算法上使用了Python编程语言。我们的程序将文件编码为零和一,对信息进行加密,并生成解密数据所需的私匙。第二个程序将加密的0和1转换成黑白像素,然后将二进制信息输入织布机,在织布机中所有黑白线程与原始的0和1相对应。当文件显示时,闪烁的霓虹灯使用莫尔斯电码传输解密信息所需的私匙。

 

这件装置作品包括一台电脑,你可以与之交互能够查看进程的运行方式。你可以在对话框中随意地写一条消息,然后单击加密键,你就能看到你的消息将如何编码与加密到织物当中。

 

黄文英 Wen-Ying Huang

 

 

 

黄文英,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彰化,1988年起先后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家政系、密歇根州克连布鲁克艺术学院主修纤维艺术,并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在台中东海大学担任纤维艺术课程兼任老师、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纤维组专任老师(1997-2017)。早期作品多使用现成物以纤维结构组构成立体作品,后因教授梭织课程,重新拾回早年的梭织技法作为创作的形式。自2001年起到美国、加拿大及意大利不同机构研习数码提花梭织课程,从此钻研数码提花梭织艺术领域至今。曾先后在佛蒙特州约翰逊州立大学、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南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应邀参加第4-6届及第9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2006-2012,2016)、第一届金泽世界工艺三年展(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2010)、“第二届荷兰赖斯韦克织物双年展”(荷兰Rijswijk博物馆,2011)、第1-3届科技艺术双年展(美国圣荷西市拼布与织物博物馆,2011-2014)和“经纬四方——数码提花艺术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3)等展览。

 

 

 

 

《寻觅时光》Searching Time数码提花手工梭织,棉、缧萦、聚酯纤维、反光线/Computer jacquard hand weaving; Cotton, rayon, polyester, reflective yarn 790cm×253cm 2014

黄文英/ Wen-Ying Huang

眼前的一片荒漠中只有尘土岩块,静寂无声,没有生命的迹象。不禁令人好奇这片荒漠过去是什么情境。由个人短暂的几十年生命经验就能发现生活周遭环境剧烈变化,如果拉长时间,以星球的生命周期来看,地球的未来或许就像现在的火星一样干枯荒芜。

 

《寻觅时光》以数码提花手工梭织技法将荒漠景象和人类及动物的生物活动景象混织在一起,两种纬线——棉线和反光线各自构成不同的图像。灰色的棉纬线结合黑经线形成荒漠的图像;同时另一个灰色的反光线纬线和黑经线织成各种生命活动的样貌。因为同样是灰色的纬线,不能同时看见两个图像。反光线织成的部分只有在强光照射时才能反射出来,作者希望观者用手电筒或头灯的照射,寻觅隐藏在荒漠图像下的另一个过去的样貌,而且这只有自己才能照见,别人无法替自己寻找。

 

姜绶祥 Kinor Jiang

 

 

 

姜绶祥,1963年生于中国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1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服装设计硕士学位,2005年取得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服装学系教授,生活工作于中国香港。姜绶祥的创作是从研发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开始,在金属纺织材料创新方面取得成果。其作品曾参加的展览包括:“金属的声音”(诺丁汉大学伯明顿美术馆,2010)、“纺织艺术探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设计博物馆,2010)、“超越流行(1)”(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阿维尼尔美术馆,2010)、“从玄到盲”(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上古尔本基安美术馆,2015)、“美焰”(英国扎哈·哈迪德设计美术馆,2016)、“超越流行”(2)(美国康奈尔大学吉尔·斯图尔特美术馆,2018)、“布/山水”(香港服装馆,2019)。

 

《当一切尘埃落定》 When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棉花、木材、金属、喷胶棉、泡沫橡胶、聚氯乙烯管 Cotton, wood, metal, polyester wadding, foam rubber, PVC pipes,尺寸可变 

金属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凭其良好的反射性能,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呈现丰富的光色。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金属有刚柔相济之性,相信它不仅是天地造化的要素,而且还蕴藏着一种神秘力量。金属与布之间引发出多种意义上的对立,其材质对比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冲突。将阳刚的金属与阴柔的纤维置于一体,来探讨一块布乃至服饰的活力是一个激发想象的主题。可穿着的结构形式直接触及到艺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就像经纬结构一样密不可分。浮动的特征通过抽象的形式和材料的纹理呈现出稳重和威严的气质,这是多种金属合金与纤维共同达成的。把材料的特征转化为的根本特质,作品之外是不能忽视的精神因素和艺术态度。方和圆的创作是整合多种因素表达物象之外精神本质的践行。

 

近期将陆续推出“无界之归”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家简介,敬请关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