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归】重磅艺术家之逾界的纠缠(四)
发布日期:2020/01/09 阅读数:

“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于11月26日在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11月26日、27日在浙江美术馆还举行了“线场——国际纤维艺术的多项链接”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界之归”2019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已正式开幕,相信大家已经去美术馆大饱眼福,小编将带领大家详细了解各个单元下的重磅艺术家们。

 

重磅艺术家 之 逾界的纠缠

 

逾界的纠缠,意味的是纤维艺术在形而上的、不受边界限制的跨媒介创作,以及不断超越现有经验之外的纤维艺术的创作未来。尤其是高科技、新媒体对纤维艺术在媒介材料上的拓展和语言方式的探索,尝试着打破以往传统纤维艺术媒材的局限和静态的模式,以建立数字纤维、数码编织、智能织物、生物纤维等新媒体在当下和未来趋势所进行的多维交织与链接。借此激发纤维艺术在更宽泛的、混生的,甚至不可预见的艺术实验过程中,持续逾界、创新的多元格局。

张克端Zhang Keduan

 

 

 

张克端,1960年生于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0年至1985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11月-1991年2月受学校委派赴法国进修。张克端的创作涉及具象雕塑、以物品形态为对象的创作,以及纤维艺术、公共艺术等。参加的展览包括:第1-3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2008/温州,2011/山东,2014/厦门)、“新姿——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第6、8、9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37度——张克端作品展”(杭州瀚阳艺术中心,2018)、“以时间为契机”(杭州,1994)、“45°作为理由”(杭州,1995)、“集结——2017浙美15人艺术展”(北京鼎元国际艺术中心,2017)、第1-4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中国·芜湖第四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芜湖,2014)。

 

 

 

《听妈妈的话》Listening to Mom 100cm×100cm 校服、棉线/ School uniform, cotton threads 2012

 

当我孩子上初中后,明显感觉作业量增大,学习竞争也更加激烈。随之而来,他母亲对他的关注度也大大加强,每天检查他的作业,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然后或批评,或鼓励,或要求向他的某位同学学习等。我坚持每天把他母亲的话记录几句,一直到他初中毕业。同时我开始将记录的文字用针线绣在他的一件校服上,直到雕塑系系展开幕。我想借助这样的方式,表达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种心情和愿望,记录父母和孩子共同度过的那段时光。

——张克端

 

 

 

《向父亲诉说》 Talking to My Father 本白棉布、本白棉线/ Raw white cotton sheet and threads195cm×152cm 2015

 

父亲去世后,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他在世时的样子,我很想有所表达。我想到席琳·迪翁的《与父亲对话》,想到往生被,想到......。我扯了一块单身床单大小的白色棉布,找到相同的棉线,照着《金刚经》经文绣起来......这种“诉说”本来就是面对自己的,无需让观者辨识清楚,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痕迹。布满密密麻麻痕迹的白布就是我的作品要追求的效果。作品还没完成就被要求拿出去参展,作品怎样算是完成?

——张克端

 

 

《胸像》 Bust  生猪皮、稻草、粗线/ Raw pig skin, straws, thick strings53cm×40cm×30cm 2019

 

 

受邀参加“纤维艺术三年展”,想尝试以本人的专业角度进入纤维艺术——以生猪皮为材料,通过缝制成型,探讨胸像的“真实”效果。

——张克端

 

 

《椅子》 Chair  沙发、床单、头发/ Sofa, bedsheet, hair尺寸依现场而定/Site-specific dimensions 2019

借助虎皮交椅的形式,本人通过沙发、床单、头发等物品加以替换改造,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意味。

——张克端

 

郑闻卿 & 郑靖Zheng Wenqing & Zheng Jing

 

 

郑靖,1976年生于中国江苏徐州,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公共空间艺术系系主任、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的学术主持,工作生活于浙江杭州。郑靖的创作侧重于雕塑与公共艺术表现语言的拓展,特别是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非固体媒介”与“非物质媒介”的研究,完成相关系列的作品创作,并介入完成世博会、G20峰会等大型公共艺术创作。近年来依据研究中的话题梳理,持续策划组织了系列主题性国际公共艺术展演活动,积极推进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郑靖不仅参与艺术展览,同时也是一位活跃的策展人,他组织创作“气·生命·能量”中法光媒介艺术展,并入选2019巴黎“白夜”;主持“超科技景观2018年度国际工作坊”,成果入选法国“圣艾蒂安双年展”;策划组织创作“光·时间·花园”中泰光媒介艺术展;策划首届“中国南京江宁秦淮河国际光影艺术展”并创作《浮光戏莺》;组织创作2018乌镇戏剧节公共空间艺术展演计划;与戏剧导演孟京辉跨界合作“空间&叙事”展演计划《死水边的美人鱼》。

 

郑闻卿,1975生于中国浙江乐清,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生活工作于浙江杭州。郑闻卿热爱教学,认真负责,曾被授予中国美术学院“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在艺术创作方面,她陶醉于对“物”的感知过程,探索它们并努力触及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独有的东西,从而不断激发自己表达的冲动。在近年来的创作实践中,她对物质化的玻璃料性与非物质化的表情及语言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悟,尝试利用这些语言结合相应的形式,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并试图把它呈现出来。她的作品曾入选国内外各种重要的展览并多次获奖,并被一些著名博物馆、机构以及国内外众多私人收藏家收藏。她的玻璃装置艺术作品《透明的声音-IV》 入选法国玻璃博物馆Le Verre en Mouvem,玻璃艺术作品《Upwelling -I》入选美国Cast and Cold Glass Exhibition,玻璃装置作品《透明的声音-I》参加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玻璃装置作品《曼陀罗》参加“天行意动”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并曾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如是我闻》。

 

《天境之音》Heavenly Sound -III 综合材料/Comprehensive materials(180cm×60cm×167cm)×8  2019

《天境之音》将独特的技术与艺术的造型语言,结合科技手段,将声音、光电、雾气、装置与玻璃材料融汇在一起,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件作品由线性玻璃机动装置、雾、声音图像采集与投射系统组成,通过程控处理音画的实时采集与同步叠加,旨在营造一个声与像即时n次方反复映射的实虚镜像空间,凸显在场性沉浸体验,触发观者对现实与现实之间反复映射的思考。

 

艾美·齐托·利玛Aimée Zito Lema

 

 

 

视觉艺术家艾美·齐托·利玛,1982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她的创作围绕着以社交记忆和身体作为抵抗载体的问题。齐托·利玛毕业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艺术大学、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尔艺术学院,并获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近期个展:“13枪”(里斯本古尔本基安美术馆,2018)、“印刷品”(阿姆斯特丹Looeirsgracht60画廊,2017)、“一系列手势”(特隆赫姆艺术厅,2017)。主要群展:“无限2”(阿姆斯特丹De Apple画廊,2018)、“伊里特米亚斯和采样1号”(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2016)、多罗塞亚·冯·斯蒂滕艺术奖(波恩美术馆,2016)、“羊肠小道:反抗的艺术”(巴黎和蓬皮杜马拉加中心,2016)和“新习惯”(乌特勒支卡斯科艺术中心,2014)。

 

2013 年至 2018 年,她与乌特勒支卡斯科艺术中心进行了一项长期合作。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国家视觉艺术学院、登多尔德赫特·维夫德·塞佐恩、阿姆斯特丹卡斯特鲁姆·佩雷格里尼以及里斯本鲁阿达斯·盖沃塔斯做驻地艺术家,并参与了欧洲合作项目“4Cs——通过创意和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近年来,齐托·利玛的作品获得蒙德里安基金会、阿姆斯特丹艺术基金会和伯恩哈德亲王文化基金奖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颠覆的身体》The Subversive Body  装置、木箱、5张黑白照片(II)/Installation of wooden case, 5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s (II)木箱/Wooden case 231cm×75cm×13cm整体尺寸/Overall dimensions 230cm×172cm×43 cm  2016

雕塑装置作品《颠覆的身体》,选取了那些已经从阿根廷档案中被删除的、1976年到1984年间阿根廷最近一次独裁统治时期革命和游击运动的图像。齐托·利玛对这些图像进行了重新拍摄,并主要聚焦于身体的姿态。她以特写与抽象的方式,将这些图像作为用身体抵抗政治恐怖的缩影。图像以黑白两色印刷在大幅纸张上,而这些纸张已经被形塑成新的形态,模子就是艺术家自己的身体。而一旦把纸张塑造成某种形态,纤维就会记住这个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双重记忆”的雕塑: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也是一个形状。这些雕塑堆叠着放在长方形的细长的矮桌子上,有些成对摆放,有些单个摆放。这些桌子就像工作或研究用的桌子,但这些桌子等身的大小会让人联想到散放在地上的棺材。

 

(摘自展览文字,Wilfried Lentz画廊)装置影像@ Wilfried Lentz Rotterdam图片:约瑟夫·范·韦图姆

 

 

 

《纸的记忆》Paper Memory  纸/Paper 140cm×90cm 2016

 

艾美·齐托·利玛探究了人们记忆和记录事件的方式,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影响着未来。对人们来说,这涉及经历和记忆;对物质来说,身体的动作也会产生后续的永久影响。如石版印刷中使用的石材所包含的所谓“鬼影”。齐托·利玛将这些被遗忘的图像重新印在纸面。纸带有类似的记忆。如果人们曾把纸折叠、撕开或卷起来,那么纤维会记住纸张之前的状态。这一点与我们皮肤或心灵上的疤痕很像。

 

齐托·利玛将人们的皮肤,以及物质过往的经历都融合在作品之中,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了人们的记忆和创伤。在这件作品中,历史和身体实际上是互相影响的。作品由许多小的档案碎片组成,一起呈现出一个集合,就像是过去的物化幻影,被生命所塑造和影响。

 

(图录文字:承蒙2016年Rijksakademie Open的文森特·费尔森提供)

 

近期将陆续推出“无界之归”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艺术家简介,敬请关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