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之归】艺术家工作坊:罗莎·托尔诺夫·克劳森
发布日期:2020/01/15 阅读数:

 

 

无界之归——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艺术家Rosa Tolnov Clausen编织亭

2020年1月4日—12日

 

 

 

作为“无界之归——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特别计划,2020年1月4日—12日,艺术家Rosa Tolnov Clausen(罗莎·托尔诺夫·克劳森)在浙江美术馆“搭建了”一个无形的编织亭(Weaving Kiosk),在七个开放日,分15个场次,与60位参与者一一交流,用传统织机体验编织的乐趣。

 

艺术家:罗莎·托尔诺夫·克劳森  

Artist: Rosa Tolnov Clausen

 

1985年生于丹麦,2013年在丹麦科灵设计学院获得纺织设计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创作了很多手工编织的纺织艺术品,并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因素。她对那种认为编织是一项耗时、占地且需要高超技艺的手工编织的理念提出了质疑。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能使公众参与展览其中,把工作坊作为展览的一种延伸。这使我印象深刻与惊喜。而来编织亭的中国朋友和我在工作坊中的互动非常亲近,这也许是‘纤维’、‘纺织’、‘丝绸之路’构建了东西方共通的文化亲缘性。”

 

——罗莎·托尔诺夫·克劳森 

 

 

 

 

编织亭最后一日下午,联合策展人刘钢与Rosa一起与参与者座谈,李文庆翻译

 

 

2017-2018年间,Rosa Tolnov Clausen的编织亭计划在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冰岛和赫尔辛基也曾经举办过,但她表示,在杭州的编织亭是她见到“高手”最多的一次,许多参与者都是从小接触编织艺术,熟练的技术甚至让她自叹不如。而且参与者的年龄层也特别丰富,在北欧编织亭往往吸引的是成年参与者,但在浙江美术馆,从青年爱好者、牙牙学语的孩子到退休人士都对编织如此感兴趣,让她感到惊叹。

 

编织亭现场

 

 参与者易礼送给艺术家罗莎的一首诗

 

在编织亭工作期间,我们一直被编织的温暖包围,艺术家Rosa Tolnov Clausen的专业和亲切感染了每一个参与者,参与者易礼建议Rosa将中译名的罗莎“莎”改为纺纱的“纱”,并送给Rosa一首诗:

丹麦有佳人,美哉丝路心,

东方云锦秀,西域海邦亲。

共织和平带,同编世纪春,

莫愁知己少,天下已为邻。

 

 

参与者俞慧自己制作的编织胸针送给大家

 

 

还有编织达人俞慧带来自己的手作胸针,送给Rosa和大家,成为跨越语言和国界的交流。工作坊期间,我们还一一采访了所以参与者,就像另一位参与者王冰冰说的那样,命运像经线生来固定,让我们把生活过成纬线,编织多彩吧!

 

 

 

那些来编织亭的人们

 

王冰冰

 

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编织老师王冰冰,曾组织策划上百余次儿童编织活动。手工编织经验丰富的她操作起织机来相当熟练。她左右开工,双手各拿一只梭子,让白线与蓝线分别从两端开口穿进,再穿过经线在中间交织相遇,每次不固定的交汇点分割出长短不一的蓝白色,最后织成斑斓一片。王老师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编织提高小朋友的专注力,同时这次活动也让她对简化织机有了新的启发。

 

易礼 

 

50岁的易礼一来编织亭就问Rosa,“你见过南京的云锦吗?”,他想要与Rosa分享古代中国的纺织成果。他说因为有语言的不同,才有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交流的无奈,通过艺术联结在一起。

 

姜慧慧

 

姜慧慧,从事酒店人力资源工作,每天面试不同的人,却难有时间和自己面对面聊一聊,她说是时候慢下来,走进编织亭,用线引出那个被工作和生活抹上色彩的自己。走进编织亭,一来一往得穿梭着黄黑的羊毛线,好像慢慢地卸下点什么,一些好奇渐渐生长出来。“哪里的羊毛最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怎样的羊长出的毛最好?”“要根据他们吃草和吃肉的情况和比例来看?”“羊也吃肉!”在编织的过程中,一些也许稚嫩却可爱活泼的问题一个个冒出,引发不一样的思考和想象。

 

小霞和丈夫

 

小霞和丈夫一同来参加编织亭活动,小霞尝试用梭子编织线条,小霞的丈夫则帮助她制作梭子和穿线,一来一回配搭默契。小霞时而出错,就会和一旁的丈夫慢慢探讨,渐渐地织出了15cm的成果来,小霞说:“我们不是追求结果和作品,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用心享受,即使最后失败了还是能学会很多东西的。”当然用心编织,结果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阳光通过屋顶的百叶片缝隙流淌下来,给木制的纺机,织上一圈毛茸茸的金边来,小霞坐着俯身向前,推拉着压板,一旁的丈夫站着,微微弯腰,引着线。时间的齿轮好像脱开了发条,给发热的发条降降温。“几十年前,使用这种纺织机是为了生存,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机器逐渐取代这种纯手工的机子,现在的我们很难体验到了,今天来编织亭,重新体验这个过程,这是机器时代不能带来的快乐。”

 

南京理工大学土木系学生XX

 

南京理工大学大二土木系的学生XX,想要了解传统布艺的工作方法。一同参加的体验者们感叹:“男孩子报名参加这个活动已经很难得了。”关于纺织活动上的男女性别差异的话题,他说:“这有些思维定式了,其实我觉得这个活动能让我们处理事物更加细腻和仔细,这种作用并不分男女。”在古代,生存的方式与力量的大小密切相关,而男女性生理上的这种差别影响着社会的分工——女性织布男性狩猎,随着机械的引进,体力和力量上的差异已不再是主要的分工标准,但是这种观念不断变异,与政治经济地位联系密切。也许编织亭通过将传统纺织工艺推陈出新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能弱化这种性别上的刻板印象。

 

“我的室友总是窝在寝室,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走出来,体验传统工业的魅力,锻炼耐心的品质。与其在性别上纠结,不如先踏出尝试的脚步。”

 

陈瑜和妈妈

 

小女孩陈瑜7岁啦,当妈妈手把手教她把木梭子穿过一根根亚麻线的时候,陈瑜高呼:“好像火车头越过一棵棵大树!”刚接触编织的小女孩不知道该往哪儿穿线,妈妈告诉她,“你现在是火车长啦,火车往哪开,线就往哪边穿。”大大的木制编织机变成了可爱的小火车,吐着五颜六色的小丝线。

 

当我们让陈瑜许下新年心愿的时候,女孩突然害羞地抱着妈妈,在她耳边说着什么,妈妈告诉我们,她说的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收到一份新年的礼物!”

 

 姚启铭

 

姚启铭是老年大学的一名学生,她说当她将梭子穿过一排排黄绿色的线的时候,年轻时织毛衣的记忆就慢慢地涌了上来——好像二三十年前还是姑娘家的姚启铭,扎着两个麻花辫,两个针线相互穿梭的身影模模糊糊地向现在的自己走进,两个维度的时间好像在这个撒着阳光的玻璃窗下,在这个淡淡的编织亭里相互独立地并存着。

 

魏欣婉

 

魏欣婉是一名大二学生,她兴冲冲地告诉我们,这个名额是她昨晚抢到的。因为自己是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所以很期待参加这个活动。刚开始她总是弄错,但反复几次马上就熟练了,魏欣婉说和她在学校里用缝纫机一样,都需要先练基本功。大学里刚学习缝纫机,老师布置每个人缝满两块布,每条缝线不得超过1厘米。”像极了达芬奇画鸡蛋。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缝纫机因为是机器,练久了比较容易保证每个缝线不超过1cm,但是织布机每次穿线都是全手工的,很难保证每条线之间的距离是完全相等的,只能按1cm编5根毛线,或1cm编7根亚麻这样的总体标准来。”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织出的每一块围巾都是与众不同的,是唯一的。“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成果。”

 

江秋怡

 

江秋怡告诉我们:“我从事金融有关的工作,平时都是坐办公室里和数字打交道,今天想来体验一种新感受。觉得编织有利于身体健康。”

 

   

宣洁恩

 

宣洁恩热爱生活,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刚刚开始学习的时感觉有些手忙脚乱,“后来感觉其实也不难的,还蛮好学的”。宣洁恩还特意用皮尺测量了自己编织的亚麻布,“我已经编了2寸多了!”她希望能在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使自己更加年轻更加快乐。

 

焚烧真和妈妈

 

焚烧真是3岁的小男孩,妈妈带着他一同来体验编织手艺,虽然小男孩还不是很弄得明白如何穿针引线,但是这个没人打搅的小小天地成为他学习新东西的好地方,妈妈问:“焚烧真小朋友今天纺织用到了哪些呀?”“这个这个”,小男孩指着梭子欢叫,妈妈便教他读“梭子”两个字,然后是“线”,接着是“针”,远比停留在图片上的文字更有利于小朋友认识这个世界。

 

 

潘雷

 

潘雷是妇产科专业的研究生,很喜欢编织相关的手工活动,他在编织亭尝试了一种难度较大的编织方法,在梭子的基础上再用两个编针,黑白线相向交织,这需要用逐层递减的方式退黑线进白线,为了不忘记步骤还拍了照片,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常常出错,不是忘了黑线应该穿出的格数,就是忘记换挡,极大考验人的耐心,“感觉比做手术还难。”潘雷感叹道。也许这就是手工艺术动人的地方,即使你错了,仍有回头路可以走,把线退出来再来,不论机械时代如何提高生产的速度,它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这种回头的机会,一种再来的勇气和耐力。

 

高小玲

 

高小玲她曾经是美术学院的学生,“今天主要是想带家里的小朋友来尝试一下新的东西,结果玩得最开心的是我自己。刚刚开始穿线还不是很熟练,渐渐感觉来回穿梭有些机械了,浅黄色、米白色的线一根根的来回穿好像也没有什么,结果低头一看,已经织出了一手长的图片来了,成就感满满的。”

 

徐勤

 

徐勤是杭州老年大学织布班的一名学生,在体验过Rosa带来的传统编织工艺后,还自己总结和分享起编织和打毛衣的不同来:“这和织毛衣完全不一样,毛线是两根针打的,来回穿梭,今天这个和织布一样,基本功不难,但是图案设计起来要比打毛线难得多。”徐勤希望这种传统工艺能传承下去,有更多年轻人传承下去。

 

小睿

 

小睿是面对镜头捂脸紧张大笑的9岁小女孩,她和双胞胎妹妹一起来参加编织亭。身为姐姐的她更活泼,大声说出因为白色和黄色很配,觉得编织很有趣。小女孩很独立,像小大人一样独自操作织机。她说祝大家新年快乐。

 

小成

 

9岁的双胞胎妹妹小成安静内向,与人对话会露出甜甜的微笑。她在编织过程中很少走动说活,专心致志地穿线、压板、换挡,绿色和蓝色的线轮换编织,形成整齐的小方格,一直沉浸在编织的世界里。

 

汪小英

 

来自江干区的财务人员汪小英是第一次参加手工编织活动。两个小时的编织过程,让最初有些拘谨的她慢慢放松下来,感受到毛线从指尖穿过的幸福感,她希望每个人都能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夏倩华和儿子

 

夏倩华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一起来到编织亭,她说编织亭的织机让她回忆起毕业后第一份在丝织厂的工作经历。她坐在传统的木头织机前,毛线一梭又一梭地穿过,似光阴穿梭,熨帖记忆温度的线团承载着过去的故事。夏倩华反复耐心地给儿子讲解织机工作的原理,认识织布的过程。最后她希望远方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学们新年快乐,依旧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情与兴趣。

 

圆圆

 

教画画的圆圆老师对体验手工编织很感兴趣,虽然错过前一天的报名场次,她依然选择第二天来工作坊现场看看,希望找机会尝试。专注编织的她不善言辞,可能当人们专注于劳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话,行为本身已经足够表达那种自然的状态。

 

吴佩娟

 

吴佩娟说:“小时候这种织机只有在电视中见过,很新奇,老都老了,又学了一样新的东西,新年希望我们都身体健康,快快乐乐,生活越来越美丽。”

 

小欣和妈妈

 

小欣和妈妈一起来到编织亭,小欣同学是第一次接触编织很兴奋,体验用亚麻和羊毛不同的材质。小欣妈妈也表示:“和外国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对小朋友来说很开心,是一次很好的课外实践。”

 

 

王冬梅

 

王冬梅是一名大学物理老师,她说:“小时候织毛衣被当作不务正业的事情,我们都是偷偷玩的。把别人用剩的针线收集起来,藏在自己的小铁盒里。学习的间隙,就看大人织毛衣、织布。”说来也怪,那时候没有电视和网上视频可以看,也没有人教我们,我们几个姑娘就躲在一起,模仿着大人的动作,但是慢慢地发现自己可以织出一条线来了,不知不觉就可以织整块了。”长大后,大家的观念也逐渐改变,织布成为一门手艺,一个文化传承的载具。儿时躲藏着的小小爱好可以自由地被发挥出来,“就像有人喜欢美食,有人喜欢旅游,而我是坚定的手工爱好者。”王冬梅一有空,会将家里不用的毛巾、布料裁剪收集起来,在上面设计图案,缝制成小包,化妆袋等等。“这是我儿子上幼儿园画的第一幅画,我就想用线把它记录下来”王冬梅指着用金色细毛线织出的大眼金鱼说。“我这是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兴趣。”第一次尝试编织亭的这种传统编织法的刘荣很兴奋,琢磨着在家里也放一个织机,退休了可以多多参加这种活动。

 

 

邵诗哲

 

邵诗哲还在读高三,一笑起来会露出两颗尖尖的虎牙,她说我们现在大多是买现成的衣服穿,很少会有人自己织衣服了,我们也逐渐失去编织这门手艺,忙于生活的我们走进丹麦艺术家Rosa搭建的编织亭,来体验一下自己挑选花色,自己一线一线织出图案的感觉,太棒了!

 

 朱莉娜

 

朱莉娜刚刚退休,她和我们说:“今天尝试了新的图形,很开心。”

 

毛绮

 

毛绮是大学的一名行政人员,第一次接触传统的织布机,她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减压的事情。走进这间编织亭就开始慢慢做减法,“来的时候大家可能有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事情,但是我们一织起来,就慢慢忘记了。”

 

Alex

 

Alex从事互联网跨境贸易之类的工作,主要负责海外市场拓展,他这次来参加活动是为了自我放松,并看看能不能寻找到新的工作灵感和启示。“我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和数字化打交道,依托大数据和网络工具进行的,少有和人交流的机会。和顾客的沟通也主要是在办公室里完成,通过email、电话、社交媒体等形式与客户互动。”但是隔着媒介的交流很难拉近和客户的距离,而在这个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编织亭里,通过原始的纺织工艺,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探寻一种新的互动形式,希望自己通过更好的社交方式发现自我”。

 

 

秦择选和妈妈

 

秦择选和妈妈初次体验传统编织工作,妈妈说:“想在浮躁的社会,带小朋友体验一下手工工作,特别是这种手工的获得感,让我们都慢下来一点,感受当下,感受生活。”

 

韩文娟

 

64岁的韩文娟熟练地操作着机子,她告诉我们,79年她便在天水桥的毛纺厂国营企业工作,一直到改革需要,工厂关闭为止。工厂里用的都是些轰轰作响的机器,耳朵震得发晕,“结果我们说话就很大声,生怕别人听不到。今天用织机感觉很不一样,很新鲜。”删去了嘈杂的机器声,一些熟悉的线团勾勒出新鲜的纺织情调。

 

 

 羽胤祯

 

羽胤祯是杭州胜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今天是星期三,妈妈特意给她请了假来编织亭玩儿。她说很好玩很有兴趣,Rosa教了她很多花样。

 

王艳红

 

王艳红今年55岁,她说自己之前不是这个职业,并不知道怎么使用织机,今天来学习和亲身体验后,感觉有些难,但是很有趣,感觉自己今天织出来的图案很好看的。

 

 

党龄和儿子

 

党龄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从事建筑行业,之前没有接触过编织工艺,今天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来体验:“我手也比较笨,今天来主要是让孩子体验一下传统的工艺,它们需要继续发展传承下去。”她还觉得学好英语很重要,这样就可以和艺术家Rosa直接对话。“大人也要多多学习,给孩子做个榜样!”

 

 扬希冉

 

7岁的扬希冉说:“很喜欢这个活动,因为这个很难,我非常喜欢做很难的东西。”

 

吴新生

 

吴新生是一名退休人员,“我参加活动主要是想要开阔眼见,来了解下我们穿的衣服是怎么被做出来的。编织技术包含着古人的智慧,它的成品来之不易。”

 

蓝晶晶

 

蓝晶晶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来参加编织亭活动主要是想学习如何把纺织介绍给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像这样的编织机我们教室里也有,但是我不是很了解编织的过程,不知道它可以往哪个深度和广度走,所以希望来体验一下这个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更多的拓展,来更深入地了解编织机和这种手艺。把我所学的带回我的教室,给我的孩子们。让孩子们也来尝试。”

  

张欣然和妈妈

 

张欣然5岁了,她和我们说:“我从不会到会有很大的收获。”张欣然妈妈表示这是一次很难得的体验,通过小朋友的实践,动手动脑,思维来认知传统工艺,我们都觉得有触动。

 

朱玲娟 

 

朱玲娟今年60多岁,打过毛衣,但从没有织过布,她觉得“手工织布的程序,每个都有难度,织了一下我都出汗了,因为从来没接触过,所以更想了解一下以前的文化。”

 

潘嘉依和妈妈

 

潘嘉依7岁多,面对织机很兴奋,她说:“我很快得学会了,但是有时候有些小错误。换挡的时候,中间这个像尺子一样的东西我总是没有抽出来,还有的时候编反了。”小女孩说到开心的时候会发出一声“喵”叫声,害羞的时候也会“喵”的叫一声,很可爱。潘嘉依的妈妈是特意请假带孩子过来体验一下传统工艺的,“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编织想要的图案和选择颜色,很有成就感。”新的一年,妈妈期待:“宝宝更听话。”宝宝的新年祝福:“妈妈更温柔。”妈妈:“希望我们的愿望都成真。”

 

 黛泽雨

 

黛泽雨今年5岁,他说:“今天学了很多织布的方法,如做梭子,卷团。这和我最喜欢玩的乐高玩具很相似,积木搭不紧会塌掉,线压不紧会松开。”

 

张彩虹

 

张彩虹有些内敛,说自己刚开始总是出错,慢慢就熟练起来。

 

陈婧雯和满彦琪

 

“这个颜色和淡黄色不好看的,还是蓝的好。”满彦琪给手拿亚麻色线的小女孩出主意。曾经在丝织丝样厂工作的退休员工满彦琪和10岁的小女孩陈婧雯共同合作,一起用三根靛蓝色的羊毛线和五根浅黄色的亚麻线排列编织。满彦琪配色,小朋友数线,两人老少搭配,干活不累。满彦琪说“自己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小姑娘眼睛好,线数得清清楚楚。”编织亭也是陌生人的相遇场,一台小小的织机让原本陌生的两人跨越年龄沟通,温暖了彼此的内心。

 

金喆 

 

“我想要成为艺术家和篮球运动员”,金喆露出羞涩的笑容。他用米橘色、蓝色和浅白色的线轮流交织着,颜色柔和而美好,罗莎说她喜欢这个颜色,不禁好奇金喆为什么想用这三种颜色进行搭配,“我喜欢用蓝色的线!”。

也许有时候,不带有太多杂念的喜爱却能不经意间点亮艺术的灵感,答案很简单。

 

贾诚 

 

贾诚笑起来眼睛弯如月,他常参观与文化有关的展览,他觉得编织亭是我们与传统静静对话的场所。他说:“现实生活中这些手工编织工具使用上也许没有现代机器好,但是从这些工具产出的手工艺中,你可以看到古人的一种智慧。

在动手的过程中,你会对这种历史的演进,有一种感觉和体会。”

 

陈嘉凝

 

陈嘉凝一名美术老师,初次接触编织一直带着一些紧张和好奇,在艺术家罗莎的帮助下,她沉浸其中,慢慢寻味着美术绘画与编织的共性。她说,在选择颜色搭配的时候,自由发挥想象力将美术上的用色融入编织,能起到减压的作用。她还希望能将编织活动引入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一同传承传统文化。

在暖心的编织亭里,陈老师也留下了属于她的新年祝福:“希望我的学生们今年美术课感受到更多艺术乐趣,然后学习进步!”

 

小雨

 

小雨很好动,可爱又调皮,就像她选择的颜色活泼青春,青色的主色里随意夹杂着鹅黄色与浅橘色的亚麻线。小雨是一个认真的编织小达人。

 

王翼

王翼虽然在地毯公司工作,但也是初次接触编织活动。他说,现在的地毯生产大多是流水线下的机械工作,缺少生活的味道。他希望能将编织的手工设计运动到自己的公司,并通过机器推广。

 

华建萍

 

有织毛衣经验的华建萍,对编织亭充满期待,想织出点不一样的花纹来。”就像织毛衣的时候可以自己设计几何图案一样,她也想在织机上实现这一想法,但是第一次尝试全手工织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她说:“希望我们这种手工艺不要流失,还继续发扬光大”。

 

 

陈少红

 

陈少红也是头一次接触这种全手工织机,她觉得老年人更应该走一走,多多参见这种活动,交一交朋友,收获一份小小的成就和喜悦。

 

俞慧

 

俞慧穿着自己手织的孔雀蓝毛衣裙,走进我们的编织亭。她说“小时候老家萧山有差不多15台这样的机子,我第一次用它还是我爸爸的奶奶教我的,那时候爸爸的新年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做不出来就没有新衣服穿了。现在老家也全是机械了。”

 

为了重拾这份兴趣,俞慧自己琢磨编织手艺。自家女儿在商店看上的围巾,自己动手制作,她还是老年大学的编织讲师,现在带了三批学生了。她曾经参加织毛衣的活动并获了奖,“嘿,别人说我织毛衣都能织出奖来。我说只要做的极致,什么都是艺术。”



 

小顾和爸爸

 

小顾是羞涩腼腆的7岁小女孩,不喜欢说话的她安安静静地编织,小顾的爸爸说”丝绸是杭州文化的一个代表,希望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戎冠锦 

 

戎冠锦是刚刚结束期末考试的12岁小男孩,周六他和妈妈一起来到编织亭。他说自己喜欢游泳、写书法、打乒乓球。沉稳理智的他选择用十根深蓝色的线和十根明黄色的线组成宽格,他还在Rosa的帮助下织出黑白相间的阶梯花纹,他说自己收获了织布的成就感。

 

张爱娟

 

张爱娟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平时练瑜伽、跳民族舞,还在写硬笔书法。她说自己喜欢参加手工公益活动,曾经参与2013年第一届纤维艺术展的毛线轰炸自行车工作坊,穿上“新衣服”的自行车形成西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说来自丹麦艺术家Rosa非常认真仔细,让她学习到很多织布的技艺。 

 

 

楼淑英

 

曾经是幼儿园老师的楼淑英,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的气质。经常来美术馆的她十分享受编织的时光,她说这是一个静心的过程。编织时她小心地按压,温柔的抽出木板,时光仿佛停止,她似画中温婉的织娘静静地坐在木制织机前,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编织结束后,楼淑英仍依依不舍,反复观看艺术家Rosa带来的丝织样品,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体验手工劳作的过程。

 

张烁

 

张烁是快满5岁的小男孩。”今天我到美术馆来很开心!“他澄澈的大眼里闪烁着不设防的光芒。无拘无束的他满场跑,将编织亭当作他的游乐场,却愿意在妈妈指导下乖乖坐在织机前。他的世界没有边界,亦不需要什么原理,他将梭子认作“小船”,“小船”穿梭行驶在五彩斑斓的毛线“海洋”中。

 

孙伟华

 

梳着麻花辫的孙伟华来到了编织亭,65岁的她说平时已经很少做手工,但每年端午节会采买香粉编织手工的香袋,延续手工编织的传统。

 

戴宁婧和妈妈

 

宁婧是戴着粉红猫耳发夹的可爱小女孩。喜欢手工活动的她会在家里用碎布给娃娃做衣服。宁婧妈妈说家里人受外婆的影响,很喜欢编织。之前有报名过用脚作踏板的棉线编织活动,她希望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在艺术家Rosa的带领下她们探索着不同的颜色,鹅黄与明黄的双线搭配在织机上显现出不一样的色彩。

 

王若斯和妈妈

 

王若斯是3岁的小朋友,好动的小男生站在织机旁帮忙换挡,澄澈的眼眸中倒影出上上下下开合的织板。他妈妈说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希望小朋友能享受过程中的美好,虽然在织机前做了很久,却没有那么快拿到结果。

 

韩桂和焦荔

 

韩桂是一名财务,焦荔在做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两人因为舞蹈班认识,相约一起来到编织亭。两人虽然喜欢编织,但是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编织。韩桂回忆起以前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家里人都穿自己织的毛衣毛裤。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已经不会穿手工做的衣服了。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传统织机,今天很高兴能够亲身体验。焦荔说“编织的艺术是所有全人类宝贵的财富。”纤维无国界,行为变成一种语言,沟通彼此。

 

吴爸爸和两个女儿

 

上小学四年级的吴易璇和5岁的妹妹杨雨璇,在爸爸的陪伴下一起来到美术编织亭馆。温柔的吴爸爸很关心小朋友的教育,希望她们能多体验传统的手工技艺。他说工业化虽然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劳佣的辛苦其实越来越淡化,他希望小朋友通过传统手工纺织了解劳作的艰辛。他们在艺术家Rosa的带领下,尝试编织出蓝黄相间的方格。

 

纤维展精彩正在继续,

我们在美术馆等你!

 

无界之归 —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 :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艺术总监:施慧

主策展人:冯博一

策展人:王晓松、刘钢、黄燕、金泽韻(日)

助理策展人:张凡、王琦、杨杨

 

浙江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2020年2月9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22日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2日

浙江美术馆

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

周一休馆  节假日正常开放

门票:免费

 

 

 

编辑:李雯 陈余悦 张余韵

责编:教育推广部

摄影:徐伟杰 卢凯


 

 

加入

浙江美术馆之友

免费注册成为浙江美术馆之友
享受更多会员服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