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工业设计学院(ENSCI, Les Ateliers)硕士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ICAST)博士
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策展、网络社会研究、视觉文化研究。论文《“杀马特”中的现代性——关于城乡空间生产之社会展示》发表于世界艺术史大会。2013年起参与策划亚洲社会运动影像资料库“诸众之貌”至今,并以“连结者峰会”入选PSA青年策展人计划。近期策展项目包含:不在服务区(2018)、Inter-World-View(2019)、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2019)、天问:世界观的对话(2020)、Playshop国际设计联合课程(2019—2021)、浙江省首届青年科学家节(2022)。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副主任,纤维造型艺术工作室学术主持人
工作生活于杭州。艺术创作从日常生活出发,擅长发掘材料、物的社会质感来表达某种时代性与社会现象,近期比较关注“景观化社会”“包装”“表面”所呈现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人们的行为方式等问题,以及对后美学、当代性的思考,探索媒介与身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形式语言包括装置、纤维艺术、影像、行为、剧场表演、绘画等。
作品曾在多个机构展出,其中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BANK画廊、澳门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等,以及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参与的展览有:第一届和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国际当代艺术群展“另眼:性别与媒介之间”,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提名展,上海BANK画廊策划的“0:00”纤维艺术新锐展等等。曾获北京今日美术馆马爹利艺术基金未来艺术最高奖“英才奖”,“关注未来艺术英才”提名,北京今日美术馆“王式廓奖”提名等奖项。曾受今日美术馆和马爹利艺术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驻留和游学。近期赴德国柏林艺术驻地3个月。作品被今日美术馆、马爹利艺术基金会、王式廓基金会及其他藏家收藏。
独立策展人
写作者
研究方向为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以及科技的心理地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博古睿学者。第一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英文入围评论者。译有《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2016);策划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奖,sophialexa.com),“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等。2020年担任亚洲计算机图形图像与交互技术大会艺术板块国际评委。研究发表于ZKM媒体艺术中心“艺术与人工智能”会议,香港城市大学运算媒体艺术国际论坛等。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
媒介史学者
王洪喆出生于辽宁鞍山。
他先后获得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北京大学传播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兴趣涉及媒介史、技术史 、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
他同时是“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的发起人。
写作者
艺术家
策展人
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讲座论坛总召集人,2021年“纤维密码”展策展人,2019年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研讨会策划人,2016年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教师。研究重点聚焦于现当代纤维艺术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近年发表的主要学术文章有《跨越装饰的织物》,《从“绣画”到“针言”》,《第二皮肤》,《From Embroidered Painting to Needle Words》,《Boundless Encounters》,《无界之归》,《纤维:艺术与设计的共通密码》,《Fiber: The Shared Code of Art and Design》,出版著作《绣画: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研究》。2021年担任国际权威纤维艺术杂志《Textile:Cloth and Culture》中国地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