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断裂与链接、屏蔽与联网交织的当下,全球正经历着剧烈的价值重构:岛链化与区域化的博弈、逆全球化与新地方主义的角力、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AI革命的冲击、地域冲突的激化,以及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的对抗……颠覆与转型已悄然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肌理。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以“重构星空”(Re-Constellations)为题,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艺术回应——当“星座”(constellations)的复数形式构成我们仰望的天穹,其隐喻指向的不仅是宇宙的视觉秩序,更是人类文明在差异与共融中编织意义的永恒冲动。
人类对星空的凝视,始于对世界起源的追问。在观测星辰的过程中,先民将视觉上邻近的恒星连缀成图,赋予其图腾、神祇、英雄的形象——这些被想象的星组,便是“星座”的雏形。物理上相隔光年的恒星,因地球观测者的视差效应,在天球表面构成了紧密的视觉关联。这种“错位”的智慧,不仅成就了航海时代的导航图,更成为各文明构建宇宙观的文化基石。
古希腊人在猎户座中看见持棒的猎人,苏美尔人视其为“天牛”,古埃及人则赋予其“灵魂指引者”的象征;中国古代的“三垣二十八宿”体系,更将星官与人间官制对应,编织出“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每一种星座划分,都是文明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独特解答。星群的连线超越了天文的标记,成为文明精神的视觉化寓言。
“重构星空”作为本届三年展的标题是源自一个贯穿人类文明的古老修辞——将星空比作纤维织物。《荷马史诗》中,星空是诸神编织的宝石织物,承载着人间悲欢;《梨俱吠陀》里,梵天的经纬穿梭象征宇宙创生;《古兰经》将天体轨道喻为织物经纬,暗含对宇宙秩序的智性认知。在中国,《诗经·小雅·大东》以“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诗句,最早将织女星的运行与人间劳作相勾连,使纺织经纬成为观照天道的文化密码。
这些跨时空的隐喻揭示:纺织技艺与宇宙认知,共享着“编织意义”的底层逻辑。织物的经纬交织,恰似星群的连线成图,既是人类将无序转化为有序的认知本能,也承载着对世界整体性的想象。当不同文明用各自的“文化经纬”绣制宇宙图谱,星空便成为多元叙事共生的织物——直到现代性进程以“科学”之名,对这一多元图景发起重构。
193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古希腊星座为基础,将天区划分为88个标准化星座。这一看似“科学普世”的行动,实则是欧洲殖民霸权的文化延伸。当望远镜随殖民者的舰队抵达全球,星空的命名权与划分标准被纳入西方认知框架:中国的“二十八星宿”、阿拉伯的“马纳吉尔”星群、玛雅的“宇宙之轴”观念,要么被消解,要么沦为边缘的文化碎片。这种“星座统一化”,本质上是用技术理性掩盖的认知殖民——正如单一经纬编织的织物再难容纳多元纹样,现代性进程中的星空叙事,也因西方中心主义的主导而失去了应有的丰富性。
在当下地缘政治重构的时代,重审星群划分的文化差异,已超越天文学范畴,成为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深刻叩问。当“二十八星宿”不仅是星象坐标,更是《诗经》中“织女星”的诗意载体,对其价值的再发现,实则是对“何种叙事得以主流”的权力再分配。展览主题“重构星空”的深层诉求正在于此:拒绝单一的“全球标准”,让每一种文明的星空想象都能在当代视野中找到坐标。
在艺术史长河中,纤维媒介长期处于边缘地带。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文化多元主义、地方主义、反殖民主义、全球南方理论、女性主义、对少数族群文化的重新认知,以及在AI革命下的科技加速主义、激进环保主义、祛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的兴起,纤维艺术不再是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单纯技艺,而是与时代思潮共振的文化载体——经纬的交织,象征着对断裂体系的重新链接,对中心与边缘二元结构的消解。
本届“重构星空”的展览实践,既是对宇宙认知多元性的致敬,更是对人类社会的镜像观照。在展厅中,艺术家们将以纤维为媒介,重新编织不同文明的“星空叙事”。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对“如何在差异中构建共融”的探索——正如星群在天球表面看似分离却相互辉映,人类文明也应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编织起连接的网络。
在这个“重构”成为关键词的时代,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回答:当全球化遭遇逆流,当单一叙事面临挑战,我们能否像先民观星般,在差异中发现关联,在断裂处寻找链接?“重构星空”不是对旧有秩序的颠覆,而是对多元共生的呼唤——让每一种文化的星光,都能在纤维编织的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共同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