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绶祥
数码提花艺术的愿景

      数码提花艺术展此次展览邀请了在数码提花艺术领域居前沿地位的新井淳一、路易丝 · 莱米克斯 · 博鲁伯、菲利帕 · 布鲁克、利亚 · 库克、黄文英、利兹 · 威廉姆森等六位艺术家参展。他们秉持传统与创新的理念,探索计算机技术和传统提花技术的相互融合的创作之道。他们的探索为纤维艺术开启了崭新的模式,进而也深刻地影响到当代纺织设计的发展。新井淳一是划时代的纺织艺术大师。早在计算机的应用还未完全普及的年代,不少人质疑数字化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的时候,新井淳一就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他的画板进行提花艺术的创新。摆脱纸笔束缚的艺术创作为世界广为关注,借在数码提花艺术取得的非凡成就,他被誉为一个跨二十、二十一世纪的传奇人物。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新井淳一将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投入数码提花织物的创作中。他的数码提花艺术创作带有复杂丰富的变化,抛离了单独图案重复组合设计。实现如此充满肌理效果的织物,绝不是仅限于图案设计就可以完成的,这一切无不依赖于他对设计过程及生产工艺细节的统筹把握。

      新井淳一这样看布的本质 :采集柔软的纤维,好像鸟做巢,人可以享受到稻草般的温暖了。布对于人是上天的眷顾。人渴望布,祈求动植物的生长以为布的原料,将布作为上天的礼物而崇拜。像新生的婴儿,布有着自然清澄的呼吸,那就是带来众多好处的—自组织。我们要尊重一块布的本质和所有的元素,在制作布的时候感谢上苍。不管人类的智慧有多么发达,只有在所有的方面—自然、人、时空—都融为一体,在偶然与必然一致和谐的时刻,一块布才能应运而生 ;每一个因素都不可或缺。所有的物质都有自组织能力,也就是自己创造一个结构的能力… … 新井淳一看重这自然的过程。基于使用材料的特性和技术的可能,善用其自身的力量,引导布自己的诞生 ;这就是他创造布的起点。

      著名的纤维艺术家路易丝·莱米克斯·博鲁伯以第三者的视角观察这个生活中曾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戏剧性事件。舞者的动作和节奏一直让她着迷,并迎合了她在纺织设计上的视觉需求。当代舞者的影像开启了博鲁伯的一系列纤维艺术创作,先摄影像,然后织造。通过记录特定的环境中,一群人,某一个时刻,描述其中的故事,并诠释她的理解。博鲁伯的每件作品都会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再现一个场景,一个瞬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件,在我们周围时而发生的,抑或是常常闪回在大脑中梦魂萦绕的记忆片段。她的提花艺术品通常由单色系组成,而且将人物、场景、事件与时间融于生动的叙事构架中。博鲁伯一幅幅耐人寻味的作品,仿佛构建了一个个具容纳性的磁场,抓住观者的心,宛如身临其境。此外,以季节的景物为切入点,对色彩和光线效果的再现做深入的研究,被视为博鲁伯在提花艺术创作上的重要创新。

      博鲁伯通过对形象的强、弱、虚、实,以及色彩的协调、对比的处理,呈现出她在艺术上所追求的大胆、洒脱的艺术魅力。在这些有着清晰故事主线的艺术创作中,博鲁伯还尝试使用不同材料纳入她的作品中,异于传统纤维材料的金属铜线、不锈钢线,让最终的平面织物呈现可塑性,以至获得自然丰富的表面效果。艺术家选取合适的材料构建内在、外在多因素的有机联系,为整个作品引入与主题和谐一致的语境。博鲁伯的设计是不断探索织物本质、提炼、发展、探索的过程。通过计算机数码技术,她的作品传达了自己的直觉、视觉和触觉的多维思考。博鲁伯的纤维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生命的意义,追忆难忘时刻的机会。

      在与科技相结合的践行者中,菲利帕·布鲁克是一个从织物结构入手,追求秩序美的探索者。她探索新的纺织结构设计 , 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伦·克卢格爵士的核酸与蛋白质构成的粒子的结构分析理论为灵感,进一步探索立体结构纺织设计的创新发展。将一对朴素的经、纬二元结构与当代最高科技成就交汇在一起,把二维的织物拓至立体的效果,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家别出心裁的设计策划。

      布鲁克正在探索的产业提花织造方法的潜力,探索织机上整理的效果,依靠在已知信息中,推导新思路和创作模式。所有作品创作的关键在于对织造试验有全面完整的记录,不但有最终的纺织品,而且有完整的实践过程记录,一个不断渐进的创作过程。作品围绕织物这个最终结果,布鲁克采取了抽象的思考方式。几何抽象成分作为她的设计元素,利用弹性纱线和织造结构的相互作用,演变成三维织物。

      自折叠系列和 X 型系列是通过使用纱线性能和分层组织结构的组合,布鲁克探索在织机上的后整理技术,以三维的效果是在纺织品织成后下机的时刻自行收缩或经由少量蒸汽处理而成。“X 形”系列已经开发了电子生产程序并参考折纸技术和集成智能纱线纬向使用,纬纱使用了磷光和荧光材料,从而形成在日光和在紫外线光下展示不同的外观的作品。 “X 形”系列,系列作品的独特效果利用了纱线的固有特性。利亚 · 库克一直走在艺术创作的前列。她使用成像、记忆和情感的概念,重新组合这些信息到她的作品里,测评人类的自然反应。以玩偶为主题形象,库克将我们带到一个她精心编排的世界,向观者传达一种强烈的、不可磨灭的视觉形象。她将“玩偶”、“神经束”等元素,植入类似悬疑故事般的情节中。库克的数码提花创作,如同开启了魔术盒的盖子,一个个发挥艺术想象的未知区域被挖掘出来,艺术家娓娓道来的,有如无形的艺术之魂在一片神秘的空间里恣意飞翔。库克别出心裁地将织就的织物影像放大处理后,用计算机再次与主体形象叠加,而构建出网格之后的深度空间。织就一件作品的同时,也不留痕迹地道出库克所独有的以虚幻为主要线索的创作思想。

      探讨感性织作图形与触摸布的情感记忆联系起来,库克在艺术实践中着眼于对隐秘片刻的细节表现。结果是,艺术品常常织作成超大尺度,与观者更充分地共享情感和感性的经验。数码织机用于织造这些嵌入结构中的图像,数字像素关联到一根线,它们彼此交织获得织物和图像。库克对人脸图像特别感兴趣,先转变成图案,最后变成一种感官触觉编织结构。这个个性化的艺术探险结合了心理学、符号学和精神学与现实生活,体现了她的纺织设计构成对点、线、面,特别是表面纹理的敏锐感觉。神秘主题充分暗示并显露了艺术家对数码提花技术的娴熟运用。作品神奇地引领观者看到各种有魅力的肖像。

      同样以影像入画,黄文英对数码提花技术精于研究,她与其他艺术家有所不同的是,在创作中结合服装的造型对结构与主题进行了重新诠释。在艺术与设计的探索中,她力求把人类的情感文化与织物自身的美转化为艺术的新优势。特立独行的黄文英也是一位让人称奇的情节大师。

      黄文英的创作绝不是简单的概念匹配组合的过程,而是她先思考,有感受之后才着手实现的艺术设计。图像暗示着故事之后更为深刻的人生社会乃至时空的反思。当黄文英接触到计算机提花梭织时,最迷人也最特别的是其照相写实效果, 而这种技 术也通过她的一系列艺术作品—童装记忆,再现了她的童年印象。摄影影像是光所留下的印记,选择具光泽的金属线织出影像,可以将光线由作品发射出来,似乎是一种反向的运作。

      黄文英认为服装是一种组构立体作品的方式,又是人体的延伸,可以包覆、展现或掩饰人体。所以服装形式是一个诉说故事或承载意念的载体,是人的隐喻。用缝制的方式,将记忆的片段牢牢地圈在小小的躯壳上。坚硬的材质和无法穿脱的结构,使其脱离实用性。

      她的作品“转折”以长条的造型表现时间的推移,在这时间的进程中,欢笑、惊惧、哭泣和干涸、洪水的影像交杂在一起。此系列的作品保留织片的毛边及多余的经线,这样的处理方式为表现手工织作的重要性。织作的劳力和过程与最后完成的画面是一样重要的。

      利兹·威廉姆森的艺术受益于跨时空多种文化的影响,她的艺术风格立意求简,用内涵深刻、技艺精湛来形容是极为贴切的。其作品在构图上采取以少胜多,空灵开阔的格局。与以空为实、虚实相生的中国画的经营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追求奇险的构图形式。

      威廉姆森谈到 :布是一个普遍的材料。每个人都使用它,每天都在发生,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温暖,保护,作为覆盖,装饰,健康和安全,从出生到死亡。

      她的以织物自身命名的系列作品“可视织补”专注于织物的变化和织补过程,尤其是织物外观的修复过程。该系列通过修复过程中,和检查织补布表面的影响展现了布的转型。她认为维修布料的过程带有感情的原因或本能和信念。将线增补到原经纬结构中来修复孔洞、裂缝和撕裂,达到创作、翻新、修复的目的。承载和保护概念引出了威廉姆森的系列作品以容器形状唤起获得,传承和收藏的联系。

      这六位艺术家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实践着各自不同的创作理念,超越了传统梭织对我们视觉经验的囿限。他们将意念转化成全新的形象、构图及表达方式,使用的方法、技术、材料均与旧有的纺织艺术表现形式拉开了距离,这些特征尤其表现在以观念的表达为主导的创作精神和现代 CAD 涉入梭织的崭新发展观念。在无限拓展材料和现代数码技术自由探索新的艺术空间的同时,他们的艺术也面对了与当代其他媒体艺术形式一起迎接挑战。这些具有传统、思想、智慧、优雅的作品当之无愧地成为永恒的艺术。我们敬佩那些勇于探索的人,是他们是带给我们新的兴奋点,艺术享受,更高层次的创意和灵感,这次参展的六位国际著名纤维艺术家就是这样的先驱,他们的作品是把新科技植根于传统土壤的创作结晶。

      数码提花艺术展集中了当代艺术家运用计算机媒介和纤维材料的代表作品,这些带有丰富的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通过不同的线材和多维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艺术家们采用了传统和现代手段,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如技术创新,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改善环境,现代化的灵性和城市发展。计算机数码技术唤起人们重新思考关于艺术、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产业间的关系。在此展览中,日常生活的创造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共生关系得以充分体现,这将推动当代纤维艺术、纺织工业乃至服装时尚的发展。

20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