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初心当归》许 江

许 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初心当归

        一缕线盘在母亲或外婆的温柔的指上,随着那根针穿梭盘还,织衣缝纫,温婉而坚定,迅疾而持久。这大概是许多人最深处的记忆。记忆牵心,既沁肌肤,又怀远念。
        纤维艺术正是这样一种既切肤、又怀念的艺术。它的一半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总能感同身受。把纤维状的东西互相交错或勾连而组织起来,是谓编织。编织是一种手指的技艺,这种技艺既有女性的柔情和温婉,又有族群地域的纹样与工艺的朴素创造。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诸多篾席印模的纹样。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竹编更为惊人,草木织人心,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草木编织史。织字从糸从戠,本意是如布阵一般将图案织入布帛。如是,织如绘如图,如衣如袍,包蕴着人的温暖,编织着文明发展的可亲可视的衣裙与创造。
        纤维艺术的另一半无限延展,从房屋瓦墙的编造到城市街巷的织造,从织物般的传统哲思到无际无涯的数字媒介,向世界撒开一张大网,无所而不包。在这里,编织幻变而为一种如若蜂眼一般的观看与辨析的眼光。这种眼光让我们在房屋的营造、城市的规划中,收获一种灵异的方法,将心之所想变作图之好景。在错综复杂的层次中穿行无涯。编织还内化而为一种织物式的绵密而不断延展的思考,柔韧地化育着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我们始终处在抽丝剥茧的真切感受中,始终怀有破茧而出的肉身之感,始终处身于不断拆解、重生的返本开新的境域。编织入眼入心,我们得以“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中国美院创办“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已历三届。第一届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为题,从当代艺坛中卓立起纤维的旗帜。第二届以“我织我在”为主题,树立起纤维生活的存在论与在地性的多重思考。今年的主题是“无界之归”。纤维艺术作为现代艺术中最活跃、最具质感的品类,涉入现代城市消费的批判思考,检审当代社会的织物的多元语境与荒诞转换,并在数字媒体的虚拟平台上展开无边想象,可以说是“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但在它的不断超越的另一边,又是不断地皈依,皈依人的本源、皈依生命的痛感,皈依穿梭与盘回、拆解与重生、超越与回归的无边交织。这一“无界之归”的创造共同体还为今天艺术的多元链接提供思考的“线场”和研讨的现场。现场引线场,思想的编织与作品的展览,相映相彰。
        汉乐府歌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是古往今来游子思乡的深情,也是所有的志业者远拓千里的挂念。当代纤维艺术历经延展,拓域无疆,它的皈依既是郁郁累累的深情,又是返本开新的策略;既是心心念念的根源,又是山高水长的远望。今日“无界之归”,怀悲念,寄远望,必是无忘初心。

        继2013年“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6年“我织我在”两个主题的三年展之后,“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这一国际性展览再次与观众见面了。展览由伫立于西子湖畔的三座展馆——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展出,通过展品显现出参展艺术家所具有的时代敏感度,探索未来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使纤维艺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打破传统纤维媒材的单一限制,在现代化的转化中拓展多维空间,丰富纤维艺术与现实社会、日常生活与时尚引领之间无界的联拓关系,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展览方式为观者提供丰富的视觉审美体验,使纤维艺术与杭州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