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间为创作原点的Ismini Samandidou&Simon Barker| 我织我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参展艺术家

IsminiSamandidou & Simon Barker
英国

Ismini Samandidou出生于伦敦。毕业于圣马丁以及皇家艺术学院。她的实践长期是关于手工艺、艺术和设计,致力于创作在地作品,以及进行工业合作。

Simon Barker生活于伦敦,毕业于巴特利建筑学院。他在建筑教育有超过二十年的经验,并且担当建筑实践和建筑环境的顾问。

以“房间”为创作原点解构
人类关系和政治的联系

Ismini Samandidou的作品主要在英国和美国进行展出。2014年完成阿尔伯思基金会的驻地,作品被诸多私人和公共美术馆收藏。

 

与贝克的合作,来源于他们研究的方向,前者以编织为业,后者则以建筑为业。他们感兴趣的点在于织造和建筑作为两个基本的人类生存凭据和学科,之间的连接点。他们二者将完成结构作为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两者都于人类关系和政治密不可分。

2014年夏天,他们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安妮·阿尔伯思的生活于作品的研究计划,当时我们正在阿尔伯思基金会驻地。其中就包括了编织、绘画、摄影、电影、声音艺术和装置。

很难得的是,他们受邀特别的进入他们二人的档案,研究阿尔伯思的编织,当时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只是很小的一块。于是两人找到了安妮在黑山学院时期使用的织机,当时的状况是还能继续修复来使用。其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了解到阿尔伯思于其他二十世纪科学和艺术文化领域的伟人们的交往。

富勒(1895-1983)和约翰·凯奇(1912-1992)之间的交往对于二人来说最具启发意义,富勒作为研究结构和社会的关系性质量的先驱,而凯奇则是偶发和时机把控的好手。

通过研究,他们完成的一件作品是用安妮偶然买到的638根综线完成了一个大体量的结构。当时这批针已经有60年没有被用过。

而综线作为织机的基本部分,用来拉和排列线,并且将他们根据纬线的方向隔开。他们被悬在织机上方。每一根长度不一,但是当编结在一起的时候,就像针的眼睛,线还是可以从中间穿过。每两根针头脚相连。

这些综片将线连接在一起成股,然后一组组的线用于更大需求的纺织品。

富勒的三角结构在作品中呈现出越来越迷人的状态,以及其视觉效果,这些都成为表达他乌托邦思想的要素。富勒的兴趣点还在于超轻以及可持续结构,这让他们开始考虑要实现就用安妮的那些小针来实现最大可能的结构。

在柏拉图提出编织是作为社会结构的模型之前,社会中的不同部落则有机联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织物”,阿里斯托芬在《吕西斯特拉忒》中便已经开始使用了这个隐喻。并且接受了女性作为编织中的核心角色,而编织又是高级的社会手工艺,阿里斯托芬让拥有纺织技能的她们来管理国家,而不是男性。

这一编织社会的案例在他们的脑海里盘旋已久,以及富勒的乌托邦结构。我们希望以一个“房间”为创作原点,以此联系社会。这也将是一个合作性的项目,艺术家还将邀请观众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