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萨杜尔对话梁绍基
阿萨:目前,我的论文研究课题主要是万曼在法国和保加利亚的经历。 梁绍基:万曼先生是我的尊师和恩师,1986—1989年我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在他的指导下研修,进行软雕塑创作,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我记得万曼是皮尔•卡丹的艺术顾问,他的爱人宋怀桂是皮尔•卡丹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中国第一支皮尔•卡丹时装表演队的组织者,在万曼病危期间,皮尔•卡丹曾想把他从北京接回巴黎治疗,所以我的老师是很传奇的人物。
-
单增谈纤维与编织:纤维艺术是一种艺术观 | 纤对话·维平台
FAT:单老师您好,您从事纤维艺术教育也已经十多年,您上次参与策划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时候,您当时论述了一个词组,“柔性话语”。我们把“柔性”当成纤维艺术的一个关键词。能请您聊聊“柔性”为什么是如何作为纤维艺术的语法存在的呢?
-
跨越时间的艺术:浙江美术馆斯舜威馆长谈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纤对话·维平台 FAT·Interview
FAT:斯舜威馆长(以下简称斯馆)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近三周以来,启动了一个收集活动,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人,无论是艺术家,医生或教师,老年人或小朋友,让他们来讲一讲他们认为“什么是纤维艺术,什么是编织”。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互动。 我们该怎么理解“纤维艺术”以及“纤维艺术三年展”呢?因为这对于做展览的人、观众、学者,它的呈现都是立体的。很希望您从美术馆馆长的角度,艺术评论的角度,跟我们聊一聊。
-
Ana Paula Fuentes:编织是无穷延伸的空间 | 纤对话·维平台 FAT·Interview
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生态是什么样子? 墨西哥第一座织物博物馆,瓦哈卡织物博物馆前馆长Ana Paula Fuentes告诉我们,她多年的观察
-
纤维艺术推动者:施慧的三种身份
施慧,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早年师从世界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先生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1987年,作品《寿》(合作)参加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壁挂双年展”,二十多年致力于纤维艺术教育,创办纤维艺术工作室及专业,并在2013年发起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
-
织与针
-
记忆的技艺:从结绳记事到纤维艺术
此刻,我在编织一篇有关纤维艺术的文章。 我敲打键盘,码字,在字里行间穿行,打捞着不断涌现的思绪与词语。刺字,纹身,肉身感知,我编织着文本、图案与意义。 记忆在四周弥漫。写作,也是文字的构造与编织。 万千思绪,如何集腋成裘?《晋书•潘岳传论》有言:“安仁思绪云骞,词锋景焕。”多有意思,古人爱用贴身可感的丝绸布料来形容与描绘自己的思想感受。甚至对山川与大地,也以“锦绣河山”来加以形容。锦绣,就是精美鲜艳的上等丝织品啊!
-
织物艺术:你是谁?
1. 本世纪的拳坛对决。肌肉抖擞,一声咆哮响彻拳场。尤班克斯(Christopher Livingstone Eubanks,简称ChrisEubank,英国职业拳击手)大步走向拳台。一束追光紧跟着他,渐渐追上他的脚步,在他的头顶跃动,又照在他的前方。他身上穿的是什么。
-
织物式思考
为什么思考“织”的艺术,以及如何通过“织”进行艺术的工作?我们可以回望这样一种图景,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站在现代工业的记忆场,历史中的织物、织造工具与双手将我们环抱其中——有来自远古的丝织残片,海上的水手的帆船结,绣有金色牡丹的黑丝绒旗袍、战时从天空落下的降落伞、台湾联福制衣厂的遗迹、码头上的因海风和雨水侵蚀后泛黄的帆布、祖父戴过的毛线帽——都带给我们对物质的认知、切身的情感体悟,也使我们目睹“织”的世界地图的流变。
-
织者说织
织,古文为織。对于織,《说文》曰:“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经与纬相成曰织。”布,麻缕织就而成;帛,则指蚕丝织就而成。说明至少到东汉时,织的对象已不仅限于蚕丝,亦包括麻缕,只要是经纬相成的便可称为织。经,《说文》曰:“织从丝也。”从即直。“纬,织衡丝也。”衡即横。又曰:“经在轴,纬在杼。”“南北曰经,东西曰纬。”简而言之,就是纵向为经,横向为纬。有趣的是,古人称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而六经之书又谓之秘纬。通过这种经纬与纲常伦理、六经六艺的对应,织便自然地和经典相连,由此,织物艺术与中国文明也就牢牢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