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玉玺:纤维”表示连绵的细丝组成的绳状物


2016年第二届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展在即,你知道纤维/编织/纤维艺术到底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听池玉玺的答案。

池玉玺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本科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硕士毕业。曾任中国文化报记者、编辑,现为北京日日新学堂教师,《深圳特区报国学版》特约撰稿人。


丝丝缕缕,所系非轻——谈从“糸”之字的文化含义
如果说抟土为器的制陶业,是人类创造了自然界未有之物的话,那么纺织业就是将自然之物先破后立、解构重组的发明,是更加复杂的工艺,也是更高级的文明成果。
纺织技术的原理,是抽取棉、麻、丝等自然物的纤维,来纺线织布。但其中的缫丝纺绸,不但是纺织技艺的一种,更深深地渗透进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当中仍有大量存留。

 

是何物?

半坡遗址的纺轮


“纤维”表示连绵的细丝组成的绳状物。“纤”从“纟”“千”声,表示细小的丝;“维”从“纟”“隹”声,表示系物的绳子。“纟”甲骨文 ,读作mì,是一束丝的样子,两端是散开的丝绪,中间是盘绞起来的丝。后来小篆省作。隶书是文字符号化、线条化、方块化的重要阶段,这个字的隶书写作 ,楷书为“糹”,简化为“纟”,作偏旁使用,俗称“绞丝”。这就是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LOGO了。
两“糸”相并,就是“丝”,织“丝”成章,这就是“丝绸”。这一传说是黄帝妃子嫘祖的发明,早在汉代就成为中国外贸的大宗商品,更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贩运丝绸的商人,在荒原大漠中走出一条壮阔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现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依托。


世系绵远,情义深长。


丝缕给我们连绵不断的意象,凡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我们多用从“糸”的字来表示,最突出的,表现在“世系”这个词上。
我们中国人重视人伦,世系先后,是必定要记下来的大事。两“糸”相联,甲骨文作 ,一只手把两束丝绾在一起,后来小篆作 ,也就是“世系”的“系”了。子孙的“孙”繁体作“孫”,表示儿子的儿子,是“子”的世“系”传续者。
我们尊崇祖先,重视后(後)代,古人说“绳其祖武”,翻译成白话,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沿着前辈的足迹”。甲骨文用 来表示足,是画出了脚掌、大脚趾的象形字,金文作 ,也就是“止”。“先”的甲骨文作,从人从止,表示走在前面的人;而后(後)本作是向下的脚,用表示世系的丝线,绑在向下的“止”上,表示世系在后,加了“彳”是表示行进当中位置在后。
虽然我们对“后(後)”代赋予了很多的伦理意义,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把生殖放在第一位,忽视了美好的爱情。
丝线代表绵长;“丝”又与“相思”的“思”谐音。在古诗当中,“丝”经常用来代表情义。最典型的,当属著名文化人士张伯驹在《素月楼联语》中的一则对联:
締緣綰結紅絲縷,納綵纒綿緑綺絃。
这幅对联之所以用繁体,就是因为繁体都是以“糸”为部首的字。缔,就是绾结;缘,就是缘份。按神话传说,两个人互相爱慕是因为“月下老人”用红丝系住了两个人的脚,所以“红丝”又有缔结姻缘的含义。“納綵”是婚礼的一道仪式,是男女互赠礼物。而“绿绮”是汉代词赋家司马相如的琴,是在向卓文君表情所弹。所以这幅对联机关重重,非常精巧。

月下老人


继”承“经”典,弘扬传“统”
我们中国人重视人伦,也重视教育,而教育的材料,素来以“经”为主。
“经”这个字,金文作 ,从纟巠声。(巠),音jīnɡ,郭沫若认为字形象织机的纵线形,是“经”的本字。
图片是海南的黎锦纺织,用的是最原始的织机。脚蹬的横杆,就是“巠”第一笔的横画;绷直的经线,就是“巠”中间的“巛”;双手所持的一端,就是拉紧经线的“工”。“经线”拉直绷紧,然后把纬线织上去。所以“经”是纵的、直的,是依据、根本,而“纬”是横的、辅助的,是附庸于“经”的。


海南黎族织锦
我们现在社会上盛行起了“国学热”“读经热”,他们所谓的“经”,指的是我国最早的六部文化典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是人们了解、传承古代文化的依据,就像纺织的时候的“经线”一样,所以称之为“经”。
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虽然屡遭劫难,但“不绝如缕”,有着悠久的“传统”,一直“继承”下来,大家看这几个字,也都是从“纟”的。
我们的文化尚“纯”、尚“素”,“纯”是从“纟”“屯”声的形声字,表示蚕丝;“素”小篆作 ,上面是表示花叶下垂之“垂”的本字,下面是“糸”,会意为刚织出来光滑下垂、尚未染色的丝绸。这两个字都是形容未经沾染的淳朴状态的。就如儿童。其实儿童的自然成长最重要,要是被强制去读“经”、背“经”,食古不化,成长得必然很“纠结”,这就是为了“传统”而“传统”的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