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万曼:中国梦的编织者

1980年,万曼在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


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先生1932年生于保加利亚,1953年来中国北京留学,1959年与中国妻子宋怀桂及女儿回国,并在索非亚美术学院创建染织艺术系,1975年旅居巴黎。万曼寻求壁挂艺术的独立形式,注重编织语言的纯粹性表达。中国悠久的缂丝艺术和东欧编织传统造就了他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手法,同时,多元文化的滋润与前卫的现代艺术思想也加强了他在艺术沿承和创新上的坚定信念,这使得他在1960-70年代世界壁挂艺术的变革运动中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为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9年,万曼先生在巴黎工作室


1986年,工作室成员与万曼在研究所门前合影。
左起:施慧、陈仲常、刘正、万曼、王一波、冉娜•班尼尔、卢如来、朱伟、李健健、曹卫红


1980年代,虽然国际艺术之都已经从巴黎转移到纽约,但巴黎仍然是欧洲的艺术胜地和思想的摇篮。1986年春,旅居巴黎的万曼选择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创立壁挂艺术研究所,不仅因为这里有着“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的特殊背景,还取决于这里是中国重要的丝绸和编织中心。研究所的建立让万曼先生呕心沥血,万曼带领着当时一批青年教师谷文达、徐进、施慧、王一波、朱伟、梁绍基等,以华夏文化深邃精神为依托,进行中国艺术文本的现代性演绎,展开中国学院式当代艺术的实验创作。三个月后,就向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选送了8件大型现代壁挂作品,其中三件入选了第十三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在国际艺坛引起瞩目和震撼。


在杭州短暂的岁月,他就将多年在东西文化相融道路上辛勤耕耘的硕果在东方大地生根发芽,也让学院直接与世界接轨,在文化交汇与融合及信息传递上缩短差距减少误读,也让后继的艺术探索者们在“他者镜像”的直接映衬中自信地梳理自己的文脉、分析文化的基因,并试尝以当代的艺术语言催生传统的活力。不管当时中国的文艺政策方针如何定位,总体的开放趋势使中国艺术在“他者”的诱惑和冲击中小心地探索着本土的现代性演变。

《环》 1978年

《拜占庭》 1979年

旅居巴黎的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来杭州浙江美术学院与万曼先生的艺术教学与创作凸显了一种大胆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实验精神,是中国艺术院校中比较系统的当代实验艺术教学。今天,在我们大力推崇协同创新的理念时,那时的万曼壁挂研究所早已经付诸了行动!一位热爱中国的外国艺术家以清醒、理性和信心十足的文化解构姿态为我们开启了因国家长期落后而自卑,被封闭百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万曼先生以超前的“他者”之从容和跨界的态度,为我们指引出一些从文脉和根源上进行古老文化复兴和重建的方法,也为今天的创意产业的有效实施做出典范。
20多年前,万曼先生站在艺术无国界的学术高度,用行动激活沉睡中的中国艺术,更展现了一位高尚艺术家的品德和人文关怀!当时学院学术氛围活跃,万曼壁挂研究所的建立,其前卫性的跨学科机制,特别是在瑞士洛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国际影响,对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产生重大启迪。从历史学的角度万曼壁挂研究所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跨越其简单的模仿西方,开辟了学院式当代实验艺术的谨慎研究。研究所就在油画系和雕塑系之间,巨大的织机旁汇聚着学院的精英,他们都是来自国画、油画、设计等不同学科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图书馆大厅悬挂的巨型现代壁挂作品成为很多人争先摄影留念的场所。在这里,师生可以与来自巴黎的“现代壁挂、纤维艺术、软雕塑、装置以及行为、观念等现代艺术进行无语言障碍的直接对话。正如施慧所说:“那时的我们怀着对现代艺术的无限向往聚集在万曼先生的周围,虔诚的心仿佛一张白纸,期待着万曼先生的开启。那时的我们用惊异的双眼扫描万曼先生的每一张草图,内心激动而忐忑,朦胧中感受到一种新的艺术时代就要到来的气息。”

 

1986年 万曼先生肖像

《丝绸之路遐想》 1987年


1987年1月, 万曼在浙江美术学院的工作室,为“中国现代壁挂艺术展览”准备作品《丝绸之路遐想》


研究所夜晚的灯光,万曼先生慈祥的面孔,在校园中的身影一定留在了当时学子们的记忆中。为推广纤维艺术,研究所新颖的编织艺术还在杭州饭店,黄龙饭店等对外窗口进行展示,传播出杭州的现代艺术氛围,相信那时很多人对此都印象颇深。万曼先生还倾其所有为浙江美术学院在巴黎国际艺术城购置画室,为中国艺术家提供到欧洲研究的便利,并频繁往来于中外,进行艺术对话,宣扬中国艺术。遗憾的历史定格是在1989年,那年夏天,他的突然病逝使其许多艺术计划和梦想未能实现。虽然他更大的夙愿还没有实现—曾计划仿照“巴黎国际艺术城”在杭州成立类似的机构。因为1965年巴黎艺术城建立以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此的逗留使巴黎恢复了文化与艺术中心的地位。他在计划中说“如此,杭州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文化与艺术中心,以便给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亚洲、在美丽的杭州工作与创造。其目标在于西方与东方思想交流与合作、和平思想的交换和对和平稳定的贡献,以及提高中国的知名度和重要性。”

方案手稿

方案手稿

方案手稿

 


但值得慰藉的是2009年,在万曼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万曼艺术的中国传人,著名艺术家施慧教授分别在杭州、深圳和上海组织策划和举办了“万曼之歌—马林·瓦尔班诺夫与中国新潮美术学术文献展”等系列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这让我们可以重温万曼昔日的智慧思想和光彩鲜活的现代纤维艺术。2010年施慧教授历时3年主编的中英文《万曼之歌—马林·瓦尔班诺夫与中国新潮美术学术文献集》比较全面汇总了万曼先生的晚年的创作、草图、手稿等重要文献。前些年在参与编辑万曼的纪念文献时,整理校对过他的手稿,其中的一些手稿彰显出他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的艺术思想,他的跨越文化的现代性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寄予的厚望,使我内心悠然的为其炽热的艺术情怀所感动!他写道:


“由于最近3、4年在中国所累积的经验和跟我25年在西方已有经验的比较,我相信本分析的真实性而我所得出的结论是:80年代末,现代壁挂艺术出现新思想的前途在于远东,尤其是中国。由于我中国同事的才能和努力,很短时间内,已经有了一系列很明显的成绩。艺术家一方面追求自己的国内发展道路而另一方面与现代世界艺术的发展保持联系。国内外对他们作品的兴趣很大。我深信把自己致力于壁挂艺术的中国艺术家特有前途,而且我祝他们成功和勇敢。”


“20世纪末,古代艺术传统很丰富、对人类文化做出伟大贡献的东方地区存在着一种潜力。在文化最丰富的东方国家 - 中国,现代的和下一代艺术家拥有会使中国成为现代壁挂艺术的一个世界先锋中心的潜力。他们很荣幸地为了将来而努力,而过去进步性的经验会帮他们发现找出新思想的深奥。但是不要走仿造和思想商品化的路,要走真正的、包含自我牺牲风险的创造性成熟的路。不要走表面上或只是乱翻历史的层次而诱使他们往后退,要朝着上升漩涡,往尚未走过的艺术之路而前进。实现这个思想目标取决于中国的艺术家,而我相信他们。”

《永恒的动力之四》 1989年

“万曼之歌”展览现场 2009年


20年后回望历史,万曼先生让我们今天可以更理性地、更认真地思考—如何增强文化反省力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能否走向成熟并发展无穷,正取决于是否彰显反省的能力。在“西学东渐”的拿来主义中,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受惠于西方文化的膨胀力量,西学在中国的待遇逐渐演变为集体无意识状态。当前,中国社会物质的富足和与之相应的文化精神的窘况,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上的滥觞和现代维度的艺术判断力的缺失。因为各种缘由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中国艺术在现代性上的研究还有很多误区,很多功课还需要加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缔造成全球人类的共同文化?先行者万曼先生的艺术无国界思想、跨学科理念给了我们重要的启迪。我想,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会实现万曼先生的一些梦想。

单增

 


<以上内容由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提供>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